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21:26

初一政治有朋自远方来导学

<p>【摘要】本篇文章初一政治有朋自远方来导学是优学政治网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p><p>一、教学目标</p><p>[知识与能力]</p><p>1.懂得什么是民俗,理解世界每一种民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p><p>2.学会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掌握基本的国际交往礼仪,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p><p>[过程与方法]</p><p>学会从报刊图书、电脑网络上收集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了解基本的国际交往礼仪。</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1.感受、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p><p>2.养成平等、尊重地对待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p><p>3.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p><p>二、教学重点难点</p><p>差异在哪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说它是重点,这是因为只有懂得了每一种文化习俗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进而才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说它是难点,这是因为造成不同民族、国家的人民在处理、解决问题时态度和方法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既要承认它们的各不相同,又要从不同的文化习俗与背景来认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p><p>让世界手拉手,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它直接解决本课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交往,体现本课的主题。</p><p>三、知识体系</p><p>第一框 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p><p>1.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各异,涉及到哪些方面?</p><p>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规范、娱乐爱好、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p><p>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处理方法和态度是不尽相同,请举例说明。</p><p>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是先推辞再接受,接受后感谢但不当场打开。而西方人则先感谢,接受后即当场打开,对礼物夸赞一番。</p><p>3.世界各国的人在处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对待?</p><p>(1)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处理解决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同。</p><p>(2)我们要了解或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且在交往中引起重视。</p><p>第二框 相互尊重 促进交往</p><p>1.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如何形成的?</p><p>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具有独特性,正是这种文化习俗的独特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p><p>2.我们应如何对待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性?</p><p>(1)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即不要只认可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并把自己的文化习俗强加于人,也不能对别国别民族的文化一概排斥,一无所知。</p><p>(2)只要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就能和谐相处在同一片蓝天下。</p><p>3.我们与各国人民交往要掌握哪些交往礼仪?</p><p>必须掌握文明社会普遍认可和适用的基本礼仪和礼节。例如握手是最常见的礼节,我们要掌握这种礼节在方法和礼仪上应注意的事项。</p><p>4.我们怎样对待来自各国各民族的新奇与时尚的东西?</p><p>我们不能不加分析的简单模仿全盘照搬。对外来文化中的有毒有害的东西,我们应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坚决抵制。</p><p>5.我们青少年怎样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交往作贡献?</p><p>我们要懂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识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习俗,以平等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让世界手拉手,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p><p>四、教学方法</p><p>案例教学法、情境表演法、阅读讨论法、辩论等。</p><p>五、课时安排 3课时</p><p>六、教学过程</p><p>课前准备</p><p>1.因本课要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所知道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并设计一个模拟旅游计划,所以课前一定要求学生学会从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去收集、处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和材料。</p><p>2.差异在哪里要求学生分别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小品表演,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大胆创新,并从中评选出最佳小品。</p><p>3.进行本课的教学和活动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英语学科等知识,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p><p>第1课时 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p><p>导入新课</p><p>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跨出了国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了国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国际化的影子。同学们能不能举些例子:</p><p>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平时可能不太关注的现象入手,感受到学会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交往的迫切性。可以提示学生从吃穿用住行等生活细节列举。</p><p>教师小结:吃肯德基、麦当劳(美国)方便面(日本);穿耐克运动装(美国)、皮装(意大利);用三星手机(韩国)、松下电器(日本)、IBM笔记本电脑(美国);住住房设计越来越欧化;行丰田汽车(日本)、福特汽车(美国)、奥迪汽车(德国);娱乐卡拉OK(日本)、美国大片、互联网</p><p>一、民族风情知多少(板书)</p><p>过渡: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各异,涉及到哪些方面?</p><p>活动内容:感受异域风情</p><p>1.教材P86生活在线,从相册中的照片,请你说说小李的爸爸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并说明理由。</p><p>提示:西班牙(斗牛)、日本(和服)、美国(圣诞老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有碰鼻子礼节)、荷兰(郁金香)、非洲(黑人原始舞蹈)。</p><p>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情,涉及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规范、娱乐爱好、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p><p>2.合作探究</p><p>(1)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如下表),按地域分布在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各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p><p>(2)学生根据任务,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或请教相关学科教师完成表格。</p><p>(3)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评价。</p><p>中国 美国 巴西 法国 非洲 澳大利亚</p><p>食物</p><p>服饰</p><p>建筑</p><p>语言</p><p>艺术(音乐、舞蹈等)</p><p>与家庭有关的习俗</p><p>其他方面</p><p>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学习,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学习,提高综合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p><p>教师小结: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各异,涉及到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规范、娱乐爱好、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板书)</p><p>信息点击:教材P87</p><p>了解民俗的形成和涵义</p><p>二、差异在哪里</p><p>导入:文化差异小幽默(见资料包,选其中一则)</p><p>设计意图:通过文化差异小幽默,一方面活跃气氛,为下面的学生表演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情的处理不尽相同。</p><p>过渡: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事情的处理不尽相同,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设计情景对话,表演给大家看(先表演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再表演西方人习惯的方式)。</p><p>活动内容:小品表演</p><p>▲见面招呼</p><p>在中国,热情握手,寒暄一番,如吃了吗?上哪儿去?最近在哪里发财?改天请你吃个饭!</p><p>在西方,简单问候,一般不问个人私事,以谈论天气等为主。如How are you?或How do you do?(你好!)What a nice day!(多好的天气啊!)</p><p>▲表示感谢</p><p>在中国,亲戚、熟人之间表示感谢一般不说谢谢。</p><p>在西方,即使是在最亲密的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间也会十分客气地用Thanks a lot!或者That's very kind of you.表示谢意。</p><p>(在中国,亲戚、熟人之间一般不说谢谢,如果说谢谢,对方会觉得被当作外人而缺少亲切感。西方人则从早到晚谢不离口,这被看作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p><p>▲请客吃饭</p><p>在中国,热情的主人一边在客人碗里不断添加菜肴,一边说:多吃点,多吃点。</p><p>在西方,主人不会过多地劝酒劝菜。客人不想喝酒,想喝可乐就说:Could I have a glass of Cola?</p><p>(西方人认为:一再问客人要不要添加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美国人遵循诚实是上策的原则。而中国人却正好相反,热情的主人会在客人碗里不断添加菜肴,以示盛情。另外在餐桌上避而不说实情在中国是有礼貌的表现,西方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p><p>▲拜访客人</p><p>在中国,客人往往在没有事先打招呼的情况下拜访主人。</p><p>在西方,人们习惯先打电话预约:I would like to visit you at 2:00 this afternoon.然后才上门拜访。</p><p>(在中国,客人事先不打招呼拜访主人是想给对方一个惊喜,而主人也确实会对这不期而遇感到很高兴。在西方,事先不打招呼拜访别人被看作是没有礼貌,不速之客往往是不受欢迎的。)</p><p>要求:(1)请前四个小组抽签,每小组准备一个主题。</p><p>(2)小组合作成立创作室,分工创作。编剧:编写情景对话;导演:负责指导;演员:负责表演;化装:负责演员外形设计。</p><p>(3)课堂进行表演。</p><p>问题讨论:(1)东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的处理上不尽相同?请列举出来。</p><p>(2)造成不同民族和国家人们处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差异的原因是什么?</p><p>设计意图:小品表演和问题讨论,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室这样的平台自主创新,发挥团队精神,发现自己的潜能,提高交往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自己创设的情景中体验、领会差异在哪里的教学内容。</p><p>教师小结:</p><p>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板书)</p><p>过渡:这些差异会给我们的交往带来什么影响?请大家来看教材P89一则有趣的故事。</p><p>活动内容:阅读讨论点头和摇头教材P89</p><p>讨论:(1)摇头不算点头算,这是中国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风俗习惯;点头不算摇头算,这是阿尔巴尼亚人的习惯。那么,在斯里兰卡点头和摇头又表示什么呢?</p><p>(2)如果你和阿尔巴尼亚人、斯里兰卡人交往,会产生什么影响?</p><p>教师小结:</p><p>我们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并在交往中引起重视,否则容易造成交往的障碍和困难,甚至导致误解。(板书)</p><p>活动内容:阅读讨论</p><p>材料一:中国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见资料包)</p><p>材料二:外国人的习俗与忌讳(教材P94)</p><p>读了这两则材料,对你有何启示?</p><p>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要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不仅要了解他们喜欢做什么,也要了解他们不喜欢做什么;而且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强加于人,要使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产生认同感。</p><p>活动内容:鸿雁传书(教材P94)</p><p>2023北京奥运会,你的一个外国朋友要来中国观看奥运会比赛。但他担心因为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而造成尴尬,想请你帮他介绍一些文化习俗。(可以介绍奥运会期间中国的节日及习俗,也可介绍在中国人的习俗与忌讳)</p><p>第2课时 相互尊重 促进交往</p><p>导入:阅读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见资料包)</p><p>讨论: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所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p><p>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认识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具有独特性,这才构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p><p>教师小结: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具有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p><p>过渡:世界文化和文明是多样的、丰富的,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这些差异?(板书)</p><p>一、入乡随俗</p><p>活动内容:阅读讨论教材P90</p><p>讨论:(1)周恩来生气的原因是什么?</p><p>(2)跑到中国使馆吃饭的一些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行为,实质是对他国文化习俗的什么态度?</p><p>(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习俗上的差异?</p><p>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对待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习俗采取排斥的态度,就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正确的态度一是要开放包容;二是要尊重、学习。</p><p>教师小结:</p><p>我们应如何对待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性?(板书)</p><p>(1)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即不要只认可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并把自己的文化习俗强加于人,也不能对别国别民族的文化一概排斥,一无所知。(板书)</p><p>(2)只要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就能和谐相处在同一片蓝天下。(板书)</p><p>讨论:(4)你认为我国应向哪些国家学习哪些文明习俗?请举一例说明。</p><p>设计意图:主要是要告诉学生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融入世界。</p><p>二、交往的基本礼仪</p><p>活动内容:阅读摘录</p><p>教材P91握手在方法和礼仪上有哪些注意点?</p><p>活动内容:讨论填表教材P92</p><p>写出在衣食住行方面我们所知道的基本礼仪和应注意的问题。</p><p>提示:衣:喜庆场合(生日纪念、开学典礼、庆祝活动)宜选择款式新颖活泼、色彩明快鲜艳的服装;庄重场合(庆典仪式、升旗仪式、宴会迎宾)穿戴不能随随便便,衣着一定要整齐,式样要大方、稳重、合体;悲哀场合(遗体告别、殡葬吊唁)应选用黑色或其他深色、素色服装,</p><p>千万不能穿红着绿、浓妆艳抹。</p><p>食:用餐时不能发出怪溜声和巴嗒嘴的声音,尽可能避免餐具发出过大的碰撞声。在餐桌旁要抑制打嗝、连续不断地咳嗽或打喷嚏。</p><p>住:进屋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方能入内。在屋内不能大声喧闹,以免影响别人休息。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卧室,也不能随便打开柜门和抽屉,任意翻动屋内的物品。</p><p>行: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为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看到残疾人过马路要主动上前搀扶,开车、骑车要先让行人。</p><p>活动内容:情景表演</p><p>在下列情景中,你遇到一个美国朋友,你伸出手,对方却想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你会怎么办?</p><p>在美国的机场,你的美国朋友来接你:</p><p>在中国的机场,你接待美国来的朋友:</p><p>如果你们是异性朋友:</p><p>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某些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了解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基本礼仪的掌握运用情况。</p><p>三、让世界手拉手</p><p>活动内容:打开世界之窗</p><p>阅读教材P92上海APEC会议的材料,讨论:</p><p>1.出席APEC会议的领导人为什么要穿东道主国家的民族服装?</p><p>提示:穿东道主国家的民族服装说明各国领导人尊重东道主国家的风俗习惯,表示对东道主国家的友好和热爱。</p><p>2.上海APEC会议上我国为什么设计了红、黄、绿、蓝等多种唐装供各国领导人选择?</p><p>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我国设计多种颜色的唐装是为了照顾各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p><p>3.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选择穿红色的,而西方领导人一般都选择了蓝色?</p><p>提示: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红色。红色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和动乱,而蓝色则代表冷静和沉着,所以西方领导人一般都选择了蓝色。</p><p>4.在和外国人友好交往中,我们应该做到:</p><p>提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热情友善。</p><p>活动内容:辩论会</p><p>在日常生活中,外来文化对我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随处可见。今天的青年一代是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看着美国大片长大的,他们喜欢追求新奇时尚的东西。NBA成了他们的休闲娱乐、薯条成了他们的休闲食品。自诩为新新人类,只要是外来新奇时尚的东西总会成为他们狂热追捧的对象,从哈利波特到灌篮高手;从哈日族到哈韩族;知道端午节、中秋节的是老冒,不知道情人节、圣诞节的是老土</p><p>你如何评价这类新新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p>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p>教师小结:对于外国的文化与习俗,我们不能不加分析的简单模仿全盘照搬。对外来文化中的有毒有害的东西,我们应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坚决抵制。(板书)</p><p>过渡: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开放已势不可挡。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地球村的合格公民。</p><p>教师小结:</p><p>我们要懂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识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习俗,以平等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让世界手拉手,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板书)</p><p>作业布置:教材P95Yeah!走出国门去旅游</p><p>第3课时 Yeah!走出国门去旅游</p><p>活动内容:见教材P95Yeah!走出国门去旅游</p><p>七、资料包</p><p>风俗是什么</p><p>风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历代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p><p>风俗是人们千百万年来的一定生活方式的文化积淀。人类在与猿相揖别后,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广袤大地上的人类,生成了不同人种的原始人群和部落,而后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生活在不同条件下的人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都各自按照与之相适应的方式进行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的稳定的生活方式;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也就逐渐形成了。</p><p>风尚习俗,从人类最早出现的原始图腾崇拜到现代的文明礼仪,其间变化万千,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规范,娱乐爱好,风土人情,宗教信仰,迷信禁忌,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多彩。一定的风俗,从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上反映着人类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物质生活、经济水平、科学文化、社会心理和民族个性的状况。</p><p>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p><p>我国于2023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方。自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首次将故宫等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23年,中国已有31项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列入该名录。</p><p>文化遗产21项</p><p>北京: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江西:庐山;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大同云冈石窟;江苏:苏州古典园林;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安徽:西递、宏村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江苏南京市) 吉林: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澳门历史城区。</p><p>自然遗产4项</p><p>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湖南:武陵源;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p><p>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p><p>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福建:武夷山。</p><p>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2023年7月15日,正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将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建筑群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也是2023年中国申报的唯一的世界遗产项目。它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其中包括澳门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敎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敎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敎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敎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敎坟场、东望洋炮台等20多处中西式历史建筑,这是一片昔日华洋杂居的旧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敎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p><p>中国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p><p>中国龙:中西看法有差异</p><p>-形象阐释</p><p>中国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有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可称为龙的传人。龙不单纯是中国人的图腾,而且是世界华人的图腾,象征的是华人文化和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认同。</p><p>-落选原因</p><p>龙的形象用得多,有庸俗化倾向。虽然龙的概念非常硬朗,但它有王权、皇族的特征,而且由于中西方意象差异大,西方人眼中的龙和我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寄托是不相吻合的,容易产生误解。在西方人眼中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p><p>文化差异小幽默</p><p>望文生义</p><p>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p><p>中国人:何以见得?</p><p>洋人:每天早晨我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p><p>打架三次</p><p>一个美国人从中国回国,他的朋友请他谈谈观感。他说:在中国吃一餐饭,要打三次架。</p><p>他解释说:一进餐厅,为了推让座位,主客就开始互相拉扯;接着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挡一番;最后为了付账,更会展开一场精彩激烈的争夺战。</p><p>不是东西</p><p>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p><p>大胜与大败</p><p>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例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p><p>你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吗?</p><p>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什么独特的习俗?</p><p>在孩子出生的时候:</p><p>当有人去世的时候:</p><p>在婚礼上:</p><p>在生日的时候:</p><p>对我们的文化来说,什么食物是本地的?</p><p>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p><p>我们的传统音乐是什么?</p><p>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什么独特的颜色是人们喜欢在服装上经常使用的?</p><p>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喜爱什么样的手工制品和工艺品?</p><p>在我们的文化中,成功是怎样界定的?</p><p>我们的文化中,男女英雄是谁?</p><p>你还能说出我们的文化中有哪些独特之处?</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一政治有朋自远方来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