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p>以下是优学政治网为您推荐的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p><p>短文两篇同步练习</p><p>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p><p>(1)我将东徙</p><p>徙:</p><p>(2)乡人皆恶我鸣</p><p>恶:</p><p>(3)子能更鸣,可矣</p><p>子:</p><p>更:</p><p>(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p><p>溉汲:</p><p>(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p><p>道:</p><p>闻:</p><p>2.解释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1)子将安之</p><p>安:? 之:</p><p>(2)乡人皆恶我鸣</p><p>皆:</p><p>(3)东徙,犹恶子之声</p><p>犹:</p><p>(4)闻之于宋君</p><p>于:</p><p>3.翻译下面的句子。</p><p>(1)子将安之?</p><p>(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p><p>(3)有闻而传之者。</p><p>(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p><p>(5)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p><p>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p><p>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p><p>原因:</p><p>启示:</p><p>第二部分:</p><p>(一)</p><p>枭逢鸠</p><p>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p><p>枭曰:我将东徙。</p><p>鸠曰:何故?</p><p>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p><p>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p><p>6.本文显然属虚构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p><p>7.枭要向东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枭东徙?</p><p>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很大影响,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续写故事的结局。</p><p>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p><p>(二)</p><p>瞎子摸象</p><p>《涅槃经》</p><p>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言如绳。</p><p>注释:</p><p>①萝菔:萝卜。②箕:簸箕。③臼:舂米的石臼。</p><p>10.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p><p>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p><p>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B.相同)()</p><p>11.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p><p>12.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p><p>13.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p><p>《短文两篇》答案</p><p>1.(1)迁移(2)讨厌(3)你;改变(4)洗涤、打水(5)说;听 2.(1)哪里;到(2)都(3)还是(4)表被动,被 3.(1)你将要到哪里去呢?(2)同乡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3)有个听到这件事并把它向外传播的人。(4)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5)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4.反对态度。鸠的看法很对;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是积极的生活之道。 5.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启示是凡事要调查研究,面对纷繁的信息不能轻信,要实事求是。 6.寓言 7.周围人很讨厌他,他与环境格格不入。枭东徙,是消极逃避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8.略 9.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自身去适应环境,而不能让环境适应人!所以,应该通过改变、提高自己,达到适应生存的目的。 10.①A②A 11.提示:可以大胆想象瞎子摸象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 12.示例:看待事物要有全局的眼光,切忌以偏概全。 13、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