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教案
<p>以下是优学政治网为您推荐的防患于未然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p><p>防患于未然教案</p><p>一、课标要求</p><p>成长中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p><p>二、教学目标</p><p>(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p><p>认清犯罪的危害,感受法律的尊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做知法、守法的人。</p><p>(二)能力目标:</p><p>1.初步学会分辨是非,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p><p>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p><p>(三)知识目标:</p><p>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p><p>三、学情分析</p><p>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深恶痛绝,能做到遵纪守法。但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特别是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导致少数中学生沾染不良行为,如不矫治极易使他们滑向犯罪的泥潭。</p><p>四、教材分析</p><p>本框由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p><p>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p><p>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首先,通过中学生陈某由好学生逐步陷入犯罪泥潭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其次,通过小迪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社会、他人、家庭和自己造成了巨大危害。最后,指出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p><p>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p><p>主要介绍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等内容。首先,从一个学生改变了爱占小便宜毛病的事例,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其次,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通过检查自己有无不良行为的活动,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最后,设计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纪守法。</p><p>五、教学重点</p><p>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p><p>六、教学难点</p><p>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p><p>七、教时安排</p><p>一课时</p><p>八、教学方法</p><p>讨论法、探究法</p><p>九、教学手段</p><p>多媒体教学</p><p>十、教学过程</p><p>(一)导入新课:</p><p>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犯罪,明白任何人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不良习惯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第三框的内容:防患于未然。</p><p>(二)新课新学:</p><p>一、认清犯罪危害</p><p>活动一:案例分析</p><p>(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任由违纪违法,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犯罪,必须增强防微杜渐的意识。)</p><p>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7页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并思考:</p><p>①陈某由违纪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p><p>②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p><p>学生1:导致他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p><p>学生2: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违反法律甚至犯罪。</p><p>教师:通过分析思考我们认识到: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甚至违法犯罪。我们应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纪观念,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远离违法犯罪。</p><p>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板书)</p><p>活动二:火眼金睛</p><p>(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从而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p><p>教师:请同学们列举校园中、社会上未成年人身上存在哪些不良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p><p>不良行为 对他人的危害 对行为人的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p><p>打架斗殴</p><p>夜不归宿</p><p>携带管制刀具</p><p>传播淫秽读物</p><p>其他</p><p>学生1: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伤害。</p><p>学生2:对自己的危害:拘留、甚至坐牢,自毁前程。</p><p>学生3:对家庭的危害:家破人亡。</p><p>学生4: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p><p>教师: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可是,我们在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如果不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胡作非为,只顾着自己,不顾他人,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对家庭、他人、社会和自己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p><p>2.违法犯罪付出的代价极大(板书)</p><p>活动三:举案说法</p><p>有同学说,我们都是未成年人,受到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犯罪不会受刑罚处罚。这种说法对吗?请看案例。</p><p>案例1:</p><p>中学生舒某、刘某因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不好好读书以至成绩越来越差,成天泡在游戏机房玩游戏,父母不给钱,两人便一同去抢劫出租车司机,最后被判处七年徒刑。</p><p>案例2:</p><p>王某,14周岁,跟随楼某与李某去玩。来到陈某家,楼某要陈某拿钱,陈不从,王某协助李某抢陈某脖子上的金项链,后来三人都被判有期徒刑。</p><p>《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Q###J、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p><p>教师:我国《刑法》这样规定是否意味着年龄小与犯罪无关?请大家畅所欲言。</p><p>生:不是,年龄小的,比如不满十六周岁的,犯罪且造成严重危害性的,就要负刑事责任。</p><p>教师: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不是因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而是为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那么,如果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长此下去会有什么后果?</p><p>学生1:走上犯罪的道路。</p><p>学生2:会危害社会。</p><p>教师:由此可见,那种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要从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p><p>3.要远离违法犯罪(板书)</p><p>我们初中生要做到远离违法犯罪,应从小事做起,严格自律,加强自我防范。</p><p>二、加强自我防范</p><p>1.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p><p>活动四:自编自演情境剧《偷东西的小女孩》</p><p>学生1:小敏,七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常受老师的表扬。但她有一个坏毛病,爱占小便宜。她看见同学有一张漂亮的卡片,就偷偷带回家,过了一把瘾。随后,她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p><p>学生2:拿吧,没关系,反正没人看见。</p><p>学生3:这不是偷么,不行吧?</p><p>学生4:不就一张卡片么,就这一次,反正没人看见。</p><p>学生1:同学们,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说法呢?</p><p>学生5:我反对偷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张小卡片,也是侵犯他人财产的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p><p>学生6:偷东西是违法行为,要负法律责任。</p><p>学生1:许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想法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所以,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p><p>学生1:第二天,小敏趁大家不注意,把东西悄悄地还了回去。从此,她彻底改掉了爱占小便宜的坏毛病。</p><p>学生1:说一说,小敏转变的原因是什么?</p><p>学生:关键原因是她战胜了自己,意识到了偷东西是坏毛病,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p><p>学生1:想一想,小敏如不转变,后果会怎样?</p><p>学生:她会故伎重演,养成偷东西的习惯,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p><p>教师:预防违法犯罪,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p><p>我们应该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依法自律。</p><p>2.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p><p>活动五:扫雷行动</p><p>小组讨论:平时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不良行为,以及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然后谈谈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加强自我防范。</p><p>教师:无数事实证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注意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并及时改正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这样,我们才能预防违法犯罪,享受人生的幸福,造福于社会,贡献于国家。</p><p>作业布置:</p><p>一、单项选择题:</p><p>1.正读初中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自从结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小偷小摸,继而发展到偷盗同学家的财物,最后在行窃时被当场抓获。这说明 ( )</p><p>①青少年要依法律己 ②一个人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很容易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 ③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p><p>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p><p>2.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 )</p><p>A.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p><p>B.经常犯错误必然会跌入犯罪的深渊</p><p>C.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p><p>D.社会是复杂的,要谨慎交友</p><p>二、分析说明题:</p><p>3.小明的父母在外经商,无暇顾及小明的学习。小明迷上了电脑游戏,经常迟到、旷课,偶尔上课还扰乱课堂纪律。他多次偷父母的钱、借钱上网吧,还与网吧结交的兄弟一起勒索小学生,曾被公安机关拘留3天。但他没有醒悟,在一次冲突中,把他人打成重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p><p>(1)小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p><p>(2)小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p><p>板书设计:</p><p>防 患 于 未 然</p><p>一、认清犯罪危害</p><p>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p><p>2.违法犯罪付出的代价极大</p><p>3.要远离违法犯罪</p><p>二、加强自我防范</p><p>1.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p><p>2.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p><p>教后感悟:</p><p>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约为65%。近年来,青少年发案率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有社会和家庭的因素,更有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仅仅依赖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后必须对部分有不良习气的同学追踪教育,可通过面谈、家访等方式进行矫正,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