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19:07

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教案

<p>编者按:优学政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地理试题: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p>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教案</p><p>第一框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p><p>教学目标:</p><p>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p><p>激发学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做有正义感的人的情感。</p><p>2、知识与能力目标:</p><p>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p><p>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p><p>⑶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自觉维护正义的实际行动能力。</p><p>3、过程与方法目标:</p><p>通过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等方法,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学会判断是否正义行为并汲取榜样的力量,从而自觉追求正义。</p><p>教学重点:</p><p>对正义全面的认识(含义、表现及作用)。</p><p>教学难点:</p><p>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p><p>教学方法:</p><p>情景教学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等。</p><p>教学器具:</p><p>多媒体教学用具。</p><p>教学过程:</p><p>【前置学习】</p><p>1、 导入新课:</p><p>投影:撒贝宁与《今日说法》。即用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引入课题。</p><p>思考:</p><p>你喜欢这个节目吗?为什么?</p><p>教学目的: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2、 围绕以下问题,自读课本P202311内容:</p><p>(1)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p>(2)什么是正义的行为、非正义的行为?</p><p>(3)正义的要求是什么?</p><p>(4)理解制度的正义性。</p><p>(5)为什么社会发展需要正义?</p><p>【协进学习】</p><p>1、 投影:任长霞与李真的对比照片。</p><p>教学过程:(1)教师简要介绍案例。</p><p>(2)学生对两人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p><p>教学目的:通过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对邪恶的愤恨和对正义的渴望。</p><p>2、词汇游戏:说出与正义相关的词语。</p><p>如:天理、公正、见义勇为</p><p>学生回答:略。</p><p>3、案例分析:投影蒋庆及其事迹。</p><p>讨论:蒋庆的哪些做法表现了正义?</p><p>提到正义,你还会想到哪些人和事?为什么?</p><p>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p><p>回归课本:P109第一段即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p><p>4、 活动:我为维护正义出份力。</p><p>教师提问:有同学想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公安局长,我可以为正义做些什么呢?</p><p>放影:我校校运会裁判员和运动员宣誓录像。</p><p>学生讨论:(1)校运会上裁判员和运动员是如何体现正义的?</p><p>(2)我们身边可以做的正义的事还有哪些?</p><p>教学目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体验正义就在身边,能自觉践行。</p><p>5、 过渡语:正义除了体现在行为方面,还体现在制度和思想等方面。</p><p>6、(1)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制度。</p><p>(2)教师引导: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p><p>7、畅所欲言。</p><p>(1)多劳多得与交纳个人所得税矛盾吗?为什么?</p><p>(2)对一些贫穷地区实行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是正义吗?为什么?</p><p>(3)制定这些政策体现了什么追求?</p><p>小组讨论后总结。</p><p>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正义与正义制度的作用。正义的制度与公平的关系。</p><p>【提升学习】</p><p>1、 由学生进行课堂总结。</p><p>2、 情感升华。</p><p>投影:马丁神父的悔恨诗。见书中P113相关链接 。</p><p>朗读并思考:这首小诗给我们什么启示?</p><p>答案略。</p><p>教师的话: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个追求正义的人!</p><p>教学反思:</p><p>第二框 自觉维护正义</p><p>教学目标、</p><p>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p><p>具有崇尚正直的优良品德,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积极主动追随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时代精神。</p><p>2、知识与能力目标:</p><p>明确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及自觉维护正义的内涵,了解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p><p>进一步培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能力,提高见义勇为精神的践行能力。</p><p>3、过程与方法目标:</p><p>通过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获得一种体验,领悟出自觉维护正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践行能力。</p><p>教学重点:</p><p>正义感的定义,表现及具体要求。</p><p>教学难点:</p><p>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p><p>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等。</p><p>教学器具:多媒体教学用具</p><p>教学过程:</p><p>【前置学习】</p><p>1、我们应该怎样自觉维护正义?</p><p>2、列举非正义的行为。</p><p>3、面对非正义行为采取消极的态度会有什么危害?</p><p>4、为什么社会需要富有正义感的人?</p><p>5、具有正义感的人的特点?</p><p>6、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p><p>【协进学习】</p><p>1、案例分析:见教材第112页。</p><p>思考:(1)保送为什么要通过综合考试的方式来确定人选?</p><p>(2)吴敏得到保送名额会带来什么影响?</p><p>学生讨论并说出答案。</p><p>参考答案:(1)这样能体现公平和正义。</p><p>(2)吴敏得到保送名额是不遵守规则和程序的非正义行为,是可耻行为。她这样做不仅损害了别人的权利和机会,也会使自己今后在班级同学中的威信大大降低,甚至可能会危害整个社会,败坏社会风气。</p><p>2、辨别分析:辨别以下观点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p><p>遵守社会规则和制度是个人道德素质问题,与维护正义无关。</p><p>提示:规则和程序反对歧视,不允许特权。</p><p>参考答案: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制度和规则,就是在维护正义。遵守制度和规则,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一个人是否有正义感,能否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p><p>3、案例分析:见教材第112页(续)。</p><p>思考:(1)小赵的态度会带来什么影响?</p><p>(2)如果小孙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的行为还有意义吗?</p><p>参考答案:(1)小赵对待非正义行为的态度是消极的。消极的态度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损害别人的权利和机会,危害整个社会,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利益。</p><p>(2)小孙的行为是积极的,即使没有得到它想要的,其行为仍有意义。积极的态度会遏制非正义行为的扩散,保护自身或他人的利益,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p><p>教学目的:通过两个同学对待非正义行为的态度对比得出结论,即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如果选择消极的态度,无疑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最终损害的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利益。</p><p>4、判断以下说法或行为是否正义行为。</p><p>A、崇尚公平,主持公道</p><p>B、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p><p>C、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p><p>D、永远把个人利益作为人生追求的首要选择</p><p>E、公民自觉遵守规则和程序</p><p>F、树立特权意识,谋求最大利益</p><p>参考答案:ACE是正义行为,BDF是非正义行为。</p><p>5、情境分析题:</p><p>材料一 在公车上,市民马某发现有小偷正在偷乘客的东西,大声喊抓小偷,并和其他乘客一起制服小偷。</p><p>材料二:在放学路上,中学生陈某发现有几个社会青年在敲诈小同学,心想这事和自己无关,悄悄走开了。</p><p>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p><p>(1)马某和陈某的行为是正义行为吗?</p><p>(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p><p>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并总结。强调:作为未成年人,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更要做到见义巧为、见义智为,要尽量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见课本P115。</p><p>6、 畅所欲言。</p><p>安排学生讨论: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非正义行为并想出对策。</p><p>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从小事做起,养成自觉维护正义的习惯。</p><p>过程:略。</p><p>【提升学习】</p><p>1、 由学生总结本课内容。</p><p>2、 活动探究题:</p><p>请你以走进正义,维护正义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设计三个栏目,并简要介绍栏目的重要内容。</p><p>教学反思:</p>优学政治网初中频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