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16:09

《人格不可辱》教案

<p>以下是优学政治网为您推荐的《人格不可辱》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p><p>《人格不可辱》教案</p><p>一、教学目标</p><p>(一)知识与能力方面:</p><p>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p><p>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p><p>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p><p>(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p><p>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p><p>2.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p><p>3.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p><p>二、教学重点和难点</p><p>1.如何珍惜名誉</p><p>2.维护人格尊严</p><p>三、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学法、阅读讨论法</p><p>四、教学时间:2课时</p><p>五、教学过程</p><p>[组织教学]</p><p>[导入新课]</p><p>阅读教材P31生活在线--绰号带来的烦恼</p><p>学生讨论:有人认为喊绰号表明彼此关系亲近。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p><p>教师总结: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绰号可能有多种多样,同学之间喊绰号有时确实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关键是给同学起什么样的绰号,在什么场合喊绰号。送人不雅甚至带有侮辱性的绰号,部分场合随意以绰号相称,是不尊重人的表现。</p><p>[教授新课]</p><p>一、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板书)</p><p>(一)说说我们的姓名(板书)</p><p>活动内容:说说自己姓氏的由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及其含义</p><p>问题提示: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先介绍自己姓氏的由来及其名字的含义。</p><p>过渡活动:讨论:有人认为:姓名不过是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对此,你有何看法?</p><p>设计意图:为下面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姓名的法律意义和权利作准备。</p><p>案例分析:姓名不仅仅是符号</p><p>某校初一(1)班王某上学迟到了,门卫保安要求他写下自己的班级、姓名;他想,如果我写了,被班主任知道一定会批评自己,于是他写下初一(2)班刘某的姓名。</p><p>马某在单位分房时没有拿到满意的住房,为泄私愤遂以技术科何某的名义,向上级主管部门写信举报某领导曾收受贿赂,这封举报信给何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p><p>提问学生:王某、马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p><p>问题提示:是一种侵犯他人姓名权的行为。因为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盗用何某的姓名实施非法行为,是侵犯他人姓名权的行为。</p><p>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具有法律意义,还是公民的一项重要 权利,关乎人的人格尊严。如果侵犯别人的姓名权或自己的姓名权受到侵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要保护自己的姓名权。</p><p>教师小结:我国公民享有姓名权,我国公民享有的姓名权受法律保护。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p><p>(二)喊姓名还是喊绰号(板书)</p><p>学生讨论:(1)《水浒》中的英雄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看谁说得多。</p><p>(2)我们熟悉的明星也有绰号。</p><p>足球明星如:外星人罗纳尔多、金色轰炸机克林斯曼、疯子伊基塔、战神巴蒂斯图塔。</p><p>篮球明星如:大鲨鱼奥尼尔、飞人乔丹、魔术师马吉克约翰逊。</p><p>(3)这些绰号不但无损其形象,反而脍炙人口,留传于世。这是为什么?喊绰号会侮辱他人人格吗?</p><p>绰号古已有之,有些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绰号甚至脍炙人口,流传于世,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物的绰号抓住了人的特征,诙谐、幽默,一语中的,观点鲜明,便于记忆,富有创造性,显示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有时还是民间文化的某种体现。</p><p>(4)喊绰号会侮辱他人人格吗?</p><p>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有时还是民间文化的某种体现。但如果在生活中故意给别人取不雅的绰号,甚至带有侮辱性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用绰号代替姓名,那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甚至是对别人人格尊严的侵犯。生活中关键是要培养自己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p><p>(5)怎样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起什么样的绰号?在什么场合喊绰号?)</p><p>教师小结: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但故意给别人取不雅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喊别人的绰号,其实质是取笑别人,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起绰号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等问题。给人起绰号,应慎之又慎。</p><p>教学过渡:人除了姓名、绰号等符号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隐性标志--名誉。名誉就是一个人的名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誉,把名誉看成是人的第二生命,而要获得好的名声,就要努力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不断增强道德修养,自觉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名誉的事情,正如《墨子修身》所言: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一个人名誉的获得是通过经过长期努力的,我们如何珍惜自己的名誉呢?</p><p>(三)如何珍惜名誉</p><p>案例分析1:教材P33-34CD风波</p><p>学生讨论:(1)在这场CD风波中,你对小吴和小白的言行有什么看法?</p><p>(2)如果你是小吴,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回自己的CD机?</p><p>(3)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名誉?</p><p>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针对故事揭示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名誉是与他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不注重自身修养,不讲道德的人,自身的名誉就会受到损害。</p><p>问题提示:小白借别人的东西故意不还,有损自己的名誉,而小吴在小白故意不还自己东西的情况下,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要回自己的物品,反而在网上侮辱小白,损害了他人的名誉,两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p><p>教师小结:珍惜名誉,首先自己要爱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誉,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名誉。(板书)</p><p>案例分析2:教材P34虞孚造假</p><p>学生讨论:</p><p>(1)虞孚为什么会沦为乞丐?</p><p>问题提示:古代越国的虞孚在做生意的时候,因造假而名誉扫地,沦为乞丐,充分说明无信也就必然无誉,信誉与名誉密不可分。</p><p>(2)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请说一说。</p><p>问题提示:如南京冠生园食品企业的月饼馅事件,不仅影响到了自己企业的名誉,而且殃及整个月饼行业。</p><p>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针对故事揭示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利的获得离不开信和誉,有了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通过损害他人名誉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不能成功,还有可能损害自己的人格,甚至企业和组织的持续发展。</p><p>教师小结:名誉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企业和组织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珍惜名誉,要讲诚信。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也是经商的道德基础,还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板书)</p><p>二 、维护人格尊严</p><p>(一)劳动者的尊严</p><p>案例分析:教材P35要饭碗还是要尊严</p><p>学生讨论:(1)朴某的做法侵犯了张文的哪些权利?</p><p>(2)如果是你,会选择私了吗?理由是什么?</p><p>问题提示:在自己的人格受到侵犯时,不应简单地选择私了,因为私了等于放弃了法律和政策对自己的保护,而且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如果非常希望保持这份工作,就要去找老板表明自己的态度,要求他必须给自己一个交待,让自己觉得可以接受。如果遭到拒绝,就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不应以饭碗换尊严,以出让自己的尊严来获得一份相对丰厚的收入。</p><p>设计意图:案例讲述了一位外企员工在面临要饭碗还是要尊严的选择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故事。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讨论,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观念,使他们明白,只有法律才是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和物质利益的惟一利器。</p><p>教师小结:从张文的案例告诉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权。</p><p>信息点击:(1)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和内容:</p><p>人格尊严权,是指公民的人格有依法受到尊重、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p><p>人格尊严权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名誉权等。</p><p>那么我国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呢?</p><p>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p><p>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侵犯人格尊严权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或请求人民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p><p>二、消费者的人格</p><p>案例分析1:教材材料野蛮的保安</p><p>(1)该商场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p><p>(2)如果我们遇到类似情况,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p><p>问题提示:超市无端怀疑消费者偷了商店的东西,进而将消费者强行拉到保安室,采取搜身的办法对消费者进行检查,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的,它侵犯了消费者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遇到类似的情况,应理直气壮地与当事人进行交涉,要求澄清事实、赔礼道歉,或找商场有关负责人要求恢复名誉,也可以直接诉诸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p><p>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在消费生活中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可以直接诉诸于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p><p>教师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因此,作为消费者,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要依法维权。</p><p>案例分析2:某顾客购买家用电器后因使用不当造成电器损坏,要求商店退赔。在商店营业员不同意退赔的情况下,顾客对营业员进行了辱骂,并动手打了营业员一个耳光。</p><p>学生讨论:</p><p>(1)结合这一案例谈谈你对顾客永远是上帝这一经营理念的认识。</p><p>(2)通过案例分析1和案例分析2的讨论,两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p><p>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确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人格是平等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是上帝体现的是一种对顾客的礼遇,但从法律上来说,经营者的权益,特别是人格尊严同样应当受到尊重,侵犯经营者人格的行为同样应当受到制裁。</p><p>问题提示:(1)因为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竞争使经营者越来越认识到顾客的重要性,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是上帝成为许多经营者的理念。顾客是上帝体现的是一种对顾客的礼遇,是一种服务的心态。作为上帝的消费者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礼貌,但尊重和礼貌都是双方的,顾客也不能违背顾客与商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2)启示;对于公民来说,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才能真正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遵纪守法,既是公民良好素质的表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p><p>教师小结: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经营者和消费者是平等的,作为经营者,应尊重消费者,而作为消费者也应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做有损于人格的事,不能因为自己是上帝而割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因此,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首先要不做有损于人格的事。</p><p>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懂得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格不可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