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15:04

《自己的事自己干》教学设计

<p>一、学情</p><p>1.对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偏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未给孩子“心理断乳”的社会不良适应期。</p><p>2.对初中学生社会化过程的特点。</p><p>3.对中学生在思考和分辨的偏差进行教学。</p><p>二、教学目标</p><p>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p><p>○ 树立自立的积极生活态度。</p><p>○ 在实践中明确自立的意义。</p><p>○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在法治社会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p><p>2.能力目标</p><p>○ 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心理断乳”,提高独立意识、锻炼生存能力。</p><p>○ 运用培养自立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p><p>3.知识目标</p><p>○ 知道自立的含义。</p><p>○ 了解自立的表现,即学习自立、生活自立、处理社会问题自立。</p><p>○ 懂得培养自立的方法。</p><p>三、教学策略</p><p>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运用辩论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等教学策论。</p><p>四、教学重难点</p><p>1.教学重点:明确自立的内涵和表现。</p><p>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自立和自主的关系,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p><p>五、课前准备</p><p>1.教师准备:教师在课前就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进行调查,查阅有关自立方面的资料,将全年级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调查制成柱状图表的PPT课件。</p><p>2.学生准备:学生查阅外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的材料,并思考中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的。</p><p>六、教学过程</p><p>活动一:导入新课</p><p>引入课前调查结果</p><p>教学活动设计:展示课前针对全体初一年级同学家务劳动的情况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从调查中反映出那些问题?</p><p>设计意图:由展示调查结果入手,引起学生对需要自立能力的共鸣,导入新课。</p><p>活动二:阅读感悟</p><p>教学环节设计:引导学生阅读《外国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自立精神》,启发学生思考中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上有何不同。</p><p>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上区别很大,从而意识到生活中需要培养自立意识和具备自立的能力的重要性。</p><p>活动三:教师点评</p><p>教学环节设计: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利大于弊,不能再有依赖心理,因为依赖心理不仅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p><p>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辩论做适度点评,肯定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辩论中内化知识。然后,在后面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依赖心理的危害。同时,注意帮助学生分清依赖和依靠(必要的帮助的)区别。</p><p>活动四:情境体验</p><p>教学环节设计:</p><p>情境1 假如你是一个住宿生,半夜时宿舍突然着火,而你又住在四楼,你该怎么做?</p><p>情境2 如果你星期一放学回家后,得知你的爸爸出差,你的妈妈又值夜班,你该怎么做?</p><p>情境3 如果你放学回家后发现小偷正在你家中行窃,你该怎么做?</p><p>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从三个情境体验中认识到:(1)自立和自主的关系: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2)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也要沉着、冷静,果断应对。</p><p>活动五:理性升华</p><p>教学环节设计:展示杰出青年在童年时期的六大特征。</p><p>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再有依赖心理,同时,我们要明确自立和自主的关系;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锻炼,自觉学习自立的本领,逐步提高自立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立的人。</p><p>活动六:践行计划(和生物学科整合)</p><p>教学环节设计:</p><p>1.“自立人生我能行──学做营养餐”实践活动</p><p>要求:营养餐按照生物学科要求</p><p>思品学科要求:</p><p>(1)锻炼理财能力(每人限定在50元左右的材料成本)</p><p>(2)把制作营养餐的前后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用视频或者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p><p>(3)制作PPT课件和纸质版的小报。</p><p>(4)内容包括营养餐的菜谱、原材料;家长评价、自我评价;自己对自立的认识;自己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的收获。</p><p>(5)反思自己在这次活动中在自立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后加强改进的地方。</p><p>2.自己洗衣服(手洗、机洗均可)</p><p>3.制定自立天天行计划表</p><p>要求:每天选取最能体现你的自立精神的一两件事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之中,一个月后交流和评选。</p><p>设计意图:巩固本课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内化知识,把自立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p><p>七、板书设计</p><p> </p><center></center><p> </p><p>八、教学反思</p><p>这节课学生参与面广泛,由于教师课前对学生做了充分的调查,了解了学情,所以教学实现了目标。绝大多数同学在实践体验中从感性到理性对自立有了初步和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教学环节设计有效,学生活动比较充分。</p><p>附件1:课前调查问卷</p><p>1.家务劳动的情况调查问卷</p><p>购物</p><p>A.经常 B.很少 C.从不</p><p>2.打扫房间</p><p>A.经常 B.很少 C.从不</p><p>3.洗碗</p><p>A.经常 B.很少 C.从不</p><p>4.洗衣服</p><p>A.经常 B.很少 C.从不</p><p>5.做饭</p><p>A.经常 B.很少 C.从不</p><p>附件2:杰出青年在童年时期具备的特征</p><p>A.自主自立的精神</p><p>B.坚强的意志力</p><p>C.非凡的合作精神</p><p>D.鲜明的是非观念</p><p>E.选择有理想和共同情趣的朋友</p><p>F.坚持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奋等做人原则</p><p>附件3:阅读材料</p><p>外国人如何培养孩子自立?</p><p>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精神?外国人的一些做法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p><p>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面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的教育。</p><p>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十二岁以后就得给家里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开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铲积雪等。美国的父母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父母如果溺爱孩子,那是最糟糕的事。</p><p>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p><p>日本的父母们给孩子从小就灌输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是日本父母的根本出发点。</p><p>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户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她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学会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既有讲本土语的地区,也有讲德语和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姑娘通常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还有相当多的孩子被送到英国家庭当佣人。当她们掌握三门语言之后,就可以去银行等部门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和可耻的。</p><p>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譬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这样,当他们进入社会时,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成为低能的怪物。</p><p>在德国,不仅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能力,法律也这样要求。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己的事自己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