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粹》教学设计
<p>《我们的国粹》</p><p>---“引人入胜的京剧”</p><p>执教 八都中心小学 林晓娜</p><p>指导教师 蕉城区进修校 刘善琨</p><p>【教材分析】</p><p>《品德与社会》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闻名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以“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为单元主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悟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生出民族自豪感。"引人入胜的京剧"是第三课《我们的国粹》一课中的第一个小主题。</p><p>本课通过欣赏、感受、模仿等各种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欣赏京剧的特色;认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演唱京剧,调动学生的艺术兴趣, 培养学生珍视我国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p><p>【学情分析】</p><p>大部分学生对京剧不感兴趣或不了解,京剧对他们而言是居庙堂之高的,最多只能做到“耳熟”而不“能详”,对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以及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更难有深刻的认识,无法做到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京剧。</p><p>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京剧的好奇心,激发其兴趣。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营造浓厚的课堂环境氛围、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珍视我国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真正感悟到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p><p>【教学目标】</p><p>1、通过说说国粹、了解京剧知识、欣赏京剧、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关注京剧,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文化的精华。</p><p>2、了解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京剧,并产生传承与保护的情感。</p><p>3、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教学重点】</p><p>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四大工夫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p><p>【教学难点】</p><p>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国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并产生传承与保护的情感。</p><p>【课前准备】</p><p>1.学生按照小组收集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京剧与世界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资料,整理并准备向大家交流、分享。</p><p>2.教师深入了解京剧知识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我们的国粹——引人入胜的京剧》。</p><p>【教学过程】</p><p>一、谈话导入</p><p>1、调查对京剧的喜好程度。</p><p>2、设疑激趣导入。</p><p>二、活动一 说说心中的国粹</p><p>1、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你所理解的国粹的含义是什么?(粹即精华之意,国粹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国所特有的,能代表我国的文化。流传千百年至今为人所喜闻乐见。)</p><p>2、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国粹呢?(排在首位的有:京剧艺术、书画艺术、传统中医 、中华武术等,这也是世界公认的)</p><p>三、活动二 感受京剧的魅力</p><p>1.组内把大家收集的京剧知识进行整理、归纳。</p><p>(四大行当 四大功夫 京剧脸谱 京剧服装 京剧乐器)</p><p>2、选出代表讲解,其他组员补充。(教师视学情相机出示课件相关内容并总结提升。)</p><p>(1)四大行当</p><p>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p><p>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p><p>(2)京剧脸谱</p><p>脸谱色彩含义</p><p>(3)京剧服饰</p><p>化妆美</p><p>头饰美</p><p>戏服美</p><p>(4)京剧乐器</p><p>1.京剧文场乐器</p><p>2.京剧武场乐器</p><p>(5)四功五法</p><p>唱念做打 手眼身法步</p><p>(相机播放视频《什么是唱念做打》、《京剧虚拟表演》加深了解和兴趣。)</p><p>四、活动三 学唱演模仿体验</p><p>1、师生共同体验模仿,当一回京剧票友。</p><p>2、欣赏传统京剧《霸王别姬》的选段。</p><p>五、反思总结 宏扬京剧</p><p>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p><p>2、让我们关注京剧,让京剧这一国粹在我们这一代传承——发扬——光大!</p><p>林晓娜 女 大专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致力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成学生产生真实的,有触动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曾执教《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参加2023年福建省农村校本教研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评选活动一等奖。</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