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p>【课前预习案】</p><p>教学目标:</p><p>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要服务于实践。</p><p>能力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p><p>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p><p>一、实践及其特点</p><p>1.实践是改造的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p><p>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p><p>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p><p>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和。</p><p>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制约,是一定的产物。</p><p>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的认识。</p><p>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p><p>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中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p><p>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三、课前思考</p><p>1.实践也包括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吗?</p><p>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只能是实践吗?</p><p>3.人的认识对实践有没有反作用?是怎样的?</p><p>四、我的疑问(如尚有不明白之处,可写在下面)</p><p>【课堂导学案】</p><p>【导入】:</p><p>课前准备:咸鸡蛋四个,生、熟鸡蛋10个左右。课前分发给学生。每小组8人,可随机获得一个鸡蛋。</p><p>导入:发放鸡蛋,请同学们观察,用各种方法辨别自己小组获得的鸡蛋的生、熟、咸、淡,作出区分。可见,我们对鸡蛋咸淡生熟的认识来自我们的亲身尝试。从哲学上讲,就是实践。</p><p>【授课】</p><p>搞清一个概念,开展两个探究,做好四组练习,掌握一对关系。</p><p>大背景:以我们胜利油田各项事业发展为背景,共同探讨本课内容。</p><p>一、实践的含义与特点</p><p>一个概念:实践。由同学们结合自学内容,分辨以下事件是否为实践活动,并说明原因,加深对实践含义的认识。</p><p>1.2023年日本“3·11”大地震及海啸后10天,日本开展震后重建工作。</p><p>2.胜利一中王涵同学荣获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金牌,并被录取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p>3.天气转暖,冬眠的动物们开始出动捕食,农民开始耕地播种。</p><p>4.胜利一中的老师们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同学们认真学习。</p><p>5.我国科学家经过检测和研究发现日本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有限。</p><p>学生回答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指出实践的三种分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p><p>情景探究一:胜利油田教育事业发展之“百年大计奠根基”。结合胜利一中高中部新校建设,说明我们的新校建设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p><p>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p>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p><p>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p><p>由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畅谈发展大业,探讨本课知识。教师作总结说明与补充。</p><p>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情景探究二:胜利油田科技事业发展之“学以致用创佳绩”。从胜利油田一位科技创新能手的故事说起。分析讨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是谁?有什么故事?参见探究二文本材料,附后)</p><p>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科技能手的故事逐步展开,环环相连,扣人心弦。看故事,学知识。在这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我们从中会受到很多启迪。</p><p>三、趣味性巩固练习</p><p>由各小组同学们选择,练习以“诗情”、“画意”、“故事”、“歌声”为模块,小组随机选择后由本组来完成。</p><p>【故事】</p><p>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 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p><p>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p><p>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p><p>以上材料体现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什么知识?</p><p>参考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 </p><center></center><p>【画意】</p><p> </p><p>1.观察右图:潜伏该结束了!我们研究发现,你不是行星,只是矮行星!</p><p>这体现了本节课的什么道理?</p><p>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 </p><center></center><p>2.观察左图:“堂堂游泳一教练/不幸落水难上岸/大呼救命惹人笑/早知当初多实践”</p><p> </p><p>这幅漫画主要蕴涵了什么道理?</p><p>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歌声】</p><p>展示许嵩的歌曲《想象之中》MTV片段。看歌词听歌曲,歌词反映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什么知识?</p><p>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诗情】</p><p>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p><p>──《增广贤文》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朱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3.“行以求知,学以致用”</p><p>──浙江师大办学理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四、知识比照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p>认识来自于实践,那么是否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呢?请参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p>1.实践决定认识(四个方面)</p><p>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认识……,错误认识……)</p><p>3.方法论要求</p><p>学生总结,教师补充。</p><p>【课后思考】</p><p>1.胜利油田发展之展望,“三年寒窗学不厌,求索真知做贡献”,请用本节课的知识说明:我们当前和今后该如何投身于胜利油田建设?</p><p>2.撰写《实践论》读后感。</p><p>附:探究二文本材料</p><p>【人物简介】</p><p>陈景世,2023年参加工作,2023年来到胜利油田。先后做过汽车司机、修理工,现为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采油厂高级技师。他在石油机械、机床改造等领域,不断探索,刻苦攻关,拥有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11项国家专利,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他提出了“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口号。</p><p>【故事一】</p><p>2023年,机修厂面临危机,而工厂的振动磨床技术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工厂发展。</p><p>在这种情况下,陈景世决心自行设计制造,但查阅了大量资料,也未找到相关情况。有一次,汽车在行驶中方向盘摆得很厉害,修了几次都未解决问题。陈景世想,找一下两前轮的动平衡试试。想到这里,他脑海里灵光一闪,动平衡不正是一种震动原理吗?掌握了震动原理,经过近半个月的攻关,陈景世终于设计出自己的震动磨床。</p><p>问题:陈师傅这一想法的来源是什么?</p><p>【故事二】</p><p>2023年,胜利采油厂胜兴集团决定上一套粉尘加工设备。集团公司花50万元购买了粉尘加工技术,并购买了设备。开始时,运行良好。然而想不到的是,不久后,就接二连三地出现故障,反复修理仍不能解决问题。</p><p>专家和厂家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联合会诊,得出的结论是中轴设计不合理,要拆卸设备运回厂家修理。要拆卸高7米多、重几十吨的设备,需要动用大吊车,这样不仅要拆掉工房大门,还要掀掉房顶,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大笔的费用。</p><p>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领导找到了陈景世。陈师傅在仔细研究了图纸后,又采用先进的工具和仪器对设备的安装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在未拆卸情况下解决了故障。</p><p>对方在了解了他的维修过程后,连声称赞说:“没想到,没想到,你真了不起。” 陈师傅说:“这次经历又让我学到了很多。”</p><p>问题:这套粉尘加工技术从一开始的不成熟到后来的故障解决,是如何完成的?这说明了什么?</p><p>【故事三】</p><p>抽油井口的密封是油田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陈景世经过刻苦钻研设计出了“光杆密封器”。</p><p>有人说:密封问题是个重大难题,他的这种密封技术看起来也没啥了不起,能不能解决问题很难说。</p><p>问题:如果你是陈师傅,你会如何打消这些人的顾虑?</p><p>陈景世的“光杆密封器”投入使用后,效果非常好。采油队的工人师傅说:“陈技师研究的这种密封器几乎不用换盘根,也不用天天紧盘根压帽,而且不漏油,很好用,可给我们采油工人解决大问题了。”</p><p>陈景世说:“科技创新就是为了应用于生产,如果束之高阁,那还改进技术做什么?”</p><p>问题:工人师傅和陈景世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