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扬起有效教学的风帆
<p> <br /> </p> <p> <span>内容摘要:“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有效教学既要拓展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内容,同时也要重视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重视“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课程资源”。</span> </p> <p> 关键字:课程资源;有效教学 </p> <p> “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1]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既要拓展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内容,同时也要重视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重视“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课程资源”。 </p> <p> 一、“海纳百川”──拓展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内容 </p> <p>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一轮课改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说彻底抛弃教材,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对教材的要求来看,教材已经不可能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作用已呈下降趋势这个事实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对教材的处理提倡以教材为本,丰富和拓展教材资源。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和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应更多地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来使用,要结合本地实际、教师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现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摒弃以往教师就是“教教材”的旧课程理念。作为教师应建立大教材观,要确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p> <p> 1.灵活地使用教材资源 </p> <p> 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 </p> <p> 【教例1】在讲授《经济生活》第10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大胆地调整教材的结构,形成一条线索──“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往前走。”在课堂上提出设问:(1)有形手、无形手分别代表什么?(2)为什么需要手拉手?(3)在“往前走”的过程中,两只手的作用地位相同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在讲授《政治生活》时,结合3月召开的“两会”,调整教材顺序,结合时政热点,先讲授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让学生通过学习的关于“人大”、“政党制度”的知识更好地了解“两会”。 </p> <p> 2.恰当地选择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p> <p> 就某一地区而言,其美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灿烂的建设成就、感人的英雄事迹等都可以有机地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的放矢、适时适度地选用,形成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把“乡土实例”或“时政资料”等运用于教学,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起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p> <p> 【教例2】在学生完成必修3《文化生活》后,已经掌握基本的文化生活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一节专题课。通过师生共同对《广州日报》一篇“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文章的解读,创设一个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意见。课堂教学侧重于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丰富发展”的重要原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要应表现为“导方向”、“导思路”,放手让学生根据新闻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 </p> <p> 【教例3】本校高一、高二备课组在通力合作,仔细分工的情况下进行了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对高一的学生开放《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校本课程的选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喜欢进行选修,通过生活中的经济学小故事,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经济学原理的兴趣。 </p> <p> 附:目录 </p> <p> 前 言 ……………. 3 </p> <p> 第一讲 商品折扣狂潮里的秘密 ……………. 4 </p> <p> 第二讲 “电子钱包”的好处 ……………. 7 </p> <p> 第三讲 惊人的彩礼钱 ……………. 10 </p> <p> 第四讲 美丽的女人不愁嫁 ……………. 13 </p> <p> 第五讲 吉祥天价号码 ……………. 15 </p> <p> 第六讲 不正常的全民炒股 ……………. 17 </p> <p> 第七讲 百万富翁的感觉 ……………. 19 </p> <p> 第八讲 裤子与飞机之争 ……………. 22 </p> <p> 第九讲 1 + 1 >2的学问 .……………. 24 </p> <p> 第十讲 现代伯乐的反思 ……………. 26 </p> <p> 第十一讲 贝克汉姆的身价 ……………. 28 </p> <p> 第十二讲 春节放假多少天 ……………. 30 </p> <p> 第十三讲 包饺子的效率 ……………. 32 </p> <p> 第十四讲 “汉堡包”上的工资比价 ……………. 34 </p> <p> 第十五讲 家庭储蓄引发的思考 ……………. 36 </p> <p> 第十六讲 生产是为了销售还是为了消费 ………. 38 </p> <p> 第十七讲 谁说借钱就要还 ……………. 40 </p> <p> 第十八讲 哥伦布的契约 ……………. 42 </p> <p> 3.创新地开发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资源 </p> <p>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现由“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变,由“给出知识”向“引出活动”的观念转变,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舞台上能动地获取有用的知识,提高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 </p> <p> 【教例4】在校园艺术节举行的“校园义卖”活动中,高一、高二每个班的学生都开设了摊位,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并把学到的经济学知识用到“校园义卖”活动中。有的同学重视“广告宣传”战略,提前在学生网4U上图文并茂地对本班所出售商品的功能、特色进行宣传;有的同学重视“物美价廉”的战略,把所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与校园内、外的小卖部进行了对比,甚至还出动了“满10元可参加幸运抽奖”绝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活动的感想中写道“这次义卖活动,让我们明白创业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是有一腔热诚就能成功。”;“或许在成功人士看来,只是一群‘不懂世事’,不明何为‘做生意’的孩子的可笑的想法;或许这只是一个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谁知道,它不会实现呢?” </p> <p> 二、“锲而不舍”──努力开发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p> <p> 新课程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即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新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2]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组织者和促进者,本身就是一种首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政治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所以教师在反思中提高自我是非常必要的。 </p> <p> 1.在教学全过程中反思,以思诱变 </p> <p> 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进行思考,批判性地进行优劣抉择比较,提出和设计改进意见,形成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方法,促进自我发展。尤其是课后的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p> <p> 【教例5】笔者在高二的教学中详细地进行教学全过程的反思(见下表),每讲授一节课,分别对所带的选修班、综合班的教学过程、学生群体、作业测验情况进行及时进行比较分析及反思。通过持之以恒的反思,以进度较快的选修班教学促进综合班的教学,同时也巩固选修班教学的知识基础。建议每位政治教师针对所教的不同班别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行深一步反思,如可对文科班和理科班、重点班和普通班、选修班和综合班进行比较。 </p> <p> 附: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1"> <tbody> <tr> <td width="568" colspan="3"> <p> 课时内容:《xxxxxxxxxxx》 </p> </td> </tr> <tr> <td width="163"> </td> <td width="192"> <p> 选修班 </p> </td> <td width="213"> <p> 综合班 </p> </td> </tr> <tr> <td width="163"> <p> 教授内容: </p> </td> <td width="192"> </td> <td width="213"> </td> </tr> <tr> <td width="163"> <p> 教学进度: </p> </td> <td width="192"> </td> <td width="213"> </td> </tr> <tr> <td width="163"> <p> 教学突发事件: </p> </td> <td width="192"> </td> <td width="213"> </td> </tr> <tr> <td width="163"> <p> 作业、测验反馈: </p> </td> <td width="192"> </td> <td width="213"> </td> </tr> <tr> <td width="568" colspan="3"> <p> 教学比较分析: </p> </td> </tr> </tbody> </table> <p> 2. 在网络中反思,用心交流 </p> <p> 传统的反思方式就是通过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来记录自己的思想。Blog(个人网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反思方式。Blog是一个个人反思的载体,是记录个人反思的经历和思想的变化,并使之呈现于网络的技术手段。通过创建自己的Blog,政治教师可以记录每一天的教学工作心得,记录教学组织过程和教学策略以及自己学习、思考的片断等,构建反思线索,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不断拓展自我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如博客中国网就专门建立了教师博客中心。[3]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25" align="center" border="1"> <tbody> <tr> <td width="146"> </td> <td width="189"> <p> 传统反思方式 </p> </td> <td width="189"> <p> Blog反思方式 </p> </td> </tr> <tr> <td width="146"> <p> 工具 </p> </td> <td width="189"> <p> 纸、笔 </p> </td> <td width="189"> <p> 计算机、网络 </p> </td> </tr> <tr> <td width="146"> <p> 编辑 </p> </td> <td width="189"> <p> 即时写、难于修改、难于发布 </p> </td> <td width="189"> <p> 即时写、易于修改、即时发布 </p> </td> </tr> <tr> <td width="146"> <p> 管理 </p> </td> <td width="189"> <p> 难于管理,难于查阅 </p> </td> <td width="189"> <p> 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便于修改 </p> </td> </tr> </tbody> </table> <p> 【教例6】从2023年暑假开始,笔者就利用常用的聊天工具腾讯QQZONE建立教师个人博客,用于记录工作的心得、实验日记、教育随笔。很多科组老师和校内老师、校外同学登陆进行讨论教学中的问题。在QQZONE中我可以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个空间的建立提供了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老师间的交互,让我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与其他老师互动,加深了老师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支持。 </p> <p> 不少学生也登陆参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讨论,下载课堂练习。有学生是这样表达他的想法:“想不到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这个讨论话题是有这样的含义的”。这个互动空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让网络成为政治课学习的平台。 </p> <p> 三、“扬长避短”──“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课程资源” </p> <p> “教学最核心的基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坚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着力于解决教学的难点、关键和核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不断从现有发展区走向最近发展区,实现教学的发展功能。这是高中教学的一条规律,也是解决教学课时与教学任务重、容量大之间矛盾的根本措施。”[3]因此,课堂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p> <p> 【教例7】笔者刚好与这届学生一起体验同一教学过程,从初中到高中的循环中,我与学生共成长。特别是刚接手高一教学时,我发现高一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的变化、考试方式(注:广州市中考采用开、闭卷相结合的方式)的不适应。后来我采用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来激活学生原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旧知识,讲授高一《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新知识。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p> <p> 附例: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人教版)与高中《政治生活》(人教版)知识点衔接比较 </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0" border="1"> <tbody> <tr> <td width="72"> <p> 衔接知识点 </p> </td> <td width="108"> <p> 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人教版) </p> </td> <td width="154"> <p> 高中《政治生活》 </p> </td> <td width="114"> <p> 知识比较 </p> </td> <td width="93"> <p> 高中阶段教学建议 </p> </td> </tr> <tr> <td width="72"> <p> 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p> </td> <td width="108"> <p>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P79) </p> </td> <td width="154"> <p>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p> <p>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略) </p> <p> 4.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略) </p> <p> 5.人民民主专政是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p> </td> <td width="114"> <p> 1.相同点:二者对于我国的性质确定是一致的。 </p> <p> 2.区别: </p> <p> a.高中明确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而初中教材虽然指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未明确指出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p> <p> b.高中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而初中没有涉及。 </p> <p> C.初中对国家性质的引出只是在宪法的内容当中顺带介绍,由此说明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p> </td> <td width="93"> <p> 授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激活原有的知识,复习“国家性质”的内容作为导入。授课过程中在强调我国的性质时要很详细地讲清: </p> <p> 1.我国的领导阶级。 </p> <p> 2.我国的阶级基础。 </p> <p> 3.人民民主的最大特点: </p> <p> a.民民主的特点,即广泛性和真实性。 </p> <p> b.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专政职能的特点。 </p> </td> </tr> </tbody> </table> </p> <p> 总之,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p> <p> 高中政治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特征,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值得去开发,而新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与课改共成长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以新的课程理念加大对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会有效地促进高中政治课的教学。 </p> <p> 注释: </p> <p>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 </p> <p>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p> <p> [3]杨玲.创建个人blog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3 </p> <p> 参考文献: </p> <p> [1]唐建国.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23,(3). </p> <p> [2]钟启权,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教育研究,2023(8).中国教育报.2023-2-27(5). </p> <p> [3]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p> <p> [4]吴恒祥.我们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益. </p> <p> [5]颜 星.新课标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的构建》第18卷,第3期,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8 No.3,2023年9月. </p> <p> <br /> </p> <p> <br /> </p> <p> <br /> </p> <p> <br />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