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嘉兴一中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p>【摘要】高中生各科考试,各位考生都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把自己调整到最佳“作战状态”。在这里优学生物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希望能够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前程似锦!!</p><p>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p><p>1.科学家在某种农杆菌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并以质粒为载体,采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了抗枯萎病的金茶花新品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p><p>A.质粒是最常用的载体之一,质粒的存在与否对宿主细胞的生存有决定性的作用</p><p>B.为了保证金茶花植株抗枯萎病,只能以受精卵细胞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p><p>C.抗枯萎病基因进入金茶花细胞后,其传递和表达不再遵循中心法则</p><p>D.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抗枯萎病金茶花,将来产生的花粉中不一定含有抗病基因</p><p>2.下列有关“S”型曲线k值的改变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叙述是</p><p>A.x轴为外界蔗糖溶液浓度,y轴为叶肉细胞渗透失水量,在c点时去除细胞壁,k值将不改变</p><p>B.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b点提高CO2浓度,k值将改变</p><p>C.x轴为氧气分压,y轴为水稻根细胞对硅吸收速率,在c点时中耕松土,k值将改变</p><p>D.x轴为时间,y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b点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值将改变</p><p>3.下列有关克隆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p><p>A.动物细胞培养时,保留接触抑制的连续细胞系获得不死性,但不致癌</p><p>B.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水稻等在多次传代培养后,细胞全能性的表达能力不变</p><p>C.从个体中分离出单个组织进行培养是细胞克隆最基本要求</p><p>D.若原生质体培养需要先对原生质体的活力进行检测,可以采用质壁分离的方法</p><p>4.下图表示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p><p>A.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p><p>B.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p><p>C.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p><p>D.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p><p>5.下面是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p><p>A.辅助性T淋巴细胞只能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p><p>B.器官移植发生免疫排斥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免疫</p><p>C.致敏前的B淋巴细胞不能合成抗体分子</p><p>D.被动免疫时人体内抗体合成量不出现明显增加</p><p>6.下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p><p>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p><p>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p><p>C.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p><p>D.演替过程中鱼类的物种数会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p><p>31.(12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下面是有关植物激素的知识及实验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p><p>(1)将赤霉菌培养液喷洒到水稻幼苗上,水稻患恶苗病(植株疯长);科研人员分析出赤霉菌培养液中有以上效应的物质是赤霉素。</p><p>①上述实验的结论是 ▲ 。</p><p>②通过以上实验能证明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吗?为什么? ▲ 。</p><p>(2)生长素促进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要比茎低得多,稍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根的生长,这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 ▲ 。</p><p>(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索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首先设计了以下三组:</p><p>组别 A B C</p><p>浓度(mol•L-1) 10-12 10-9 10-6</p><p>根据上表可知,该实验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的一个 ▲ 。为进一步精确测定最适浓度,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p><p>(4)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根生长弯曲部位的近地侧除有较多的生长素外,还有较多的乙烯。由此可知: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是 ▲ 的结果。</p><p>32.(18分)布里奇斯发现了一种翅膀后端边缘缺刻(缺刻翅)的红眼雌果蝇(控制该翅型和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并用这种果蝇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p><p>(1)假设缺刻翅是由X染色体上控制翅型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与正常翅是一对等位基 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缺刻翅由隐性基因控制,则后代中不应该有 ▲ 果蝇出现;如果缺刻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则后代中应该有 ▲ 果蝇出现。实验结果与上述假设是否相符: ▲ 。</p><p>(2)布里奇斯认为“X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导致图甲所示实验现象的原因。为证实这一猜测,科研工作者对表现型为 ▲ 的果蝇做了唾液腺染色体的检查,显微镜下观察 到如图乙所示同源染色体配对时 ▲ 配对的片段,从而证实了布里奇斯的猜测。</p><p>(3)下图是该小组在调查中绘制的某一家族系谱图,且得知Ⅱ4婚前曾做过基因检测确认无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p><p>据此进一步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_ 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 ▲ (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若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 。</p><p>生物</p><p>优学生物网为大家整理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