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39:35

初二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p>第15章 动物的运动</p><p>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p><p>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p><p>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p><p>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p><p>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p><p>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p><p>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p><p>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p><p>空中: 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p><p>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p><p>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p><p>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p><p>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p><p>2、动物运动的形成:</p><p>▲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p><p>▲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p><p>▲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p><p>▲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p><p>▲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p><p>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p><p>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p><p>▲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p><p>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p><p>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p><p>▲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p><p>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p><p>&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p><p>▲ 骨的成分和特性</p><p>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p><p>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p><p>成年期 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p><p>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p><p>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p><p>▲ 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p><p>关节头</p><p>关节面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p><p>关节窝</p><p>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p><p>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p><p>▲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p><p>▲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p><p>▲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p><p>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p><p>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p><p>▲ 骨骼:</p><p>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p><p>▲ 躯体运动:</p><p>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p><p>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p><p>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p><p>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p><p>记住特例:</p><p>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 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p><p>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p><p>▲ 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p><p>第16章 动物的行为</p><p>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p><p>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p><p>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p><p>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p><p>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懂得举例和分辨)</p><p>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p><p>记住: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p><p>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p><p>▲ 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p><p>3、动物行为的研究:</p><p>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懂得分辨)</p><p>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p><p>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p><p>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p><p>▲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p><p>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p><p>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p><p>-----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p><p>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p><p>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p><p>▲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p><p>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p><p>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p><p>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有2023多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4%。</p><p>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p><p>A 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p><p>B 对植物的积极作用: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植物顺利受精,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殖</p><p>C 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p>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各自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p><p>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p><p>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p><p>2、我国的动物资源:</p><p>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类——扬子鳄。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p><p>大熊猫---哺乳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p><p>扭角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p><p>褐马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脉与河北西北部等山地。</p><p>扬子鳄---古老的爬行类,被誉为“活化石”。</p><p>& 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环境。</p><p>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p><p>&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主要措施;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纲要》</p><p>▲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p><p>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p><p>& 生物圈中的生物:</p><p>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p><p>消费者——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p><p>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 (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自然)</p><p>▲ 微生物:</p><p>单细胞:如细菌、蓝藻(体内无成形细胞核),酵母菌(体内有真正的细胞核);</p><p>无细胞结构:如病毒。 细菌包括:球形菌、杆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p><p>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p><p>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属于消费者;</p><p>一些微生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p><p>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p><p>▲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酿酒(无氧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p><p>乳酸菌:制酸奶(无氧产生乳酸)、制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无氧条件下)。</p><p>抗生素:由真菌和放丝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p><p>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p><p>▲ 人的生殖和发育:</p><p>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产生后代,繁衍种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p><p>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p><p>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p><p>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出精液的尿液)。</p><p>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p><p>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p><p>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p><p>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p><p>3、胚胎发育的过程:</p><p>精子</p><p>受精卵 胚胎 胎儿 成熟胎儿</p><p>卵细胞 第二个月末</p><p>& 卵细胞呈球形,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p><p>&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p><p>4、发育: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注意分期</p><p>&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p><p>&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p><p>▲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p><p>&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即:</p><p>受精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p><p>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p><p>& 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即:</p><p>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蝴蝶、蚊子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p><p>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p><p>&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答:多了一个蛹)</p><p>▲ 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p><p>&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p><p>& 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下列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p><p>▲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p><p>&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胚盘和卵黄是主要结构);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另有保护作用;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保护卵。(结合结构图)</p><p>▲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p><p>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p><p>▲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p><p>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p><p>▲ 植物的无性生殖:</p><p>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p><p>①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p><p>②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p><p>&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p><p>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培育优良品种。</p><p>③压条:如夹竹桃、桂花等。</p><p>2、组织培养:</p><p>&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p><p>▲ 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p><p>①分裂生殖: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p><p>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p><p>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p><p>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p><p>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p><p>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p><p>遗传: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之(性状传递)。如:狗生狗,猫生猫。</p><p>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之(性状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p><p>与遗传有关的几个概念: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p><p>▲ 染色体: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原核生物<无细胞核>无染色体)。</p><p>&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和蛋白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p><p>&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p><p>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p><p>& 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女性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X。</p><p>&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p><p>▲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p><p>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p><p>&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p><p>&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p><p>▲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p><p>& 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p><p>&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p><p>①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应用)</p><p>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p><p>②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p><p>▲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p><p>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遗传病的发病率,要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规定></p><p>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二生物上册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