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39:16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体内气体的交换

<p>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 教案示例(二)</p><p>教学目的</p><p>1。 知识方面:</p><p>(1)知道肺泡内和组织里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p><p>(2)学会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p><p>(3)知道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方法。</p><p>2. 能力方面:</p><p>(1)通过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p><p>(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p><p>3。思想情感方面:</p><p>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实事求是的精神。</p><p>重点难点</p><p>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为重点。因为通过验证实验可以使学生知道人体需要不断地吸人空气中的氧,同时不断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出体外,体内在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p><p>煤气中毒的原因为本节的难点。因为要解释煤气中毒的原因既要讲清楚气体扩散作用,又要联系血红蛋白特性,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p><p>教具准备</p><p>投影片或课件、试管、玻璃管、澄清的石灰水。</p><p>课时安排 2 课时。</p><p>教学过程</p><p>第一课时</p><p>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p><p>(1) 情境导入、引出课题。</p><p>(2) 分析问题、探究实验。</p><p>(3) 课件演示气体交换,分析体内血液成分变化。</p><p>(4) 归纳小结。</p><p>(5) 讨论答疑。</p><p>2。 教学过程的说明:</p><p>(1) 关于课题的引出。</p><p>教师可将课文中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示意图用投影片打出,也可请学生直接看书中的示意图,启发学生分析:气体吸入与呼出的成分发生了变化,说明气体在体内进行了交换,从此引出课题。</p><p>(2) 关于验证实验部分的教学。</p><p>从示意图中可发现: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用什么方法去验证这个结论呢?</p><p>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用最简单、安全、可操作、现象明显的方法。因为初一做过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实验,学生能借鉴这种方法,在达成共识后,采用向石灰水中吹气。</p><p>②启发学生在吹气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明确:a.石灰水要用新配制的;b.操作时应选另一试管做对照;c。吹气吹到石灰水变浑浊就要停止吹气;d。不许向口中吸。</p><p>③注意实验室纪律,可用打气筒向气球打一定量的空气,当向一试管吹气后,可将盛空气的气球连一玻璃管一端,另一端插入另一试管的石灰水中放气,并对比两试管中的变化。</p><p>(3) 关于体内气体交换部分的教学。</p><p>这部分知识大纲没有作要求,无疑是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因此这部分教学,教师可由复习动脉血和静脉血、血液循环等知识再引领到体内气体交换上,也可利用复合投影片或课件显示气体交换的过程;教师也可板画肺泡、组织里气体交换示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归纳出知识点。</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体内气体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