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38:30

人教版高一上册生物第五章教学计划: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p>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互相联系,共同反映教学内容。下面是人教版高一上册生物第五章教学计划: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起来看看吧!</p><p>内容简析</p><p>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是模块一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还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大处说,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该部分知识的教学更是应该起教师的高度重视。</p><p>“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节,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p><p>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p><p>目标定位</p><p>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p><p>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p><p>方法阐释</p><p>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经典实验为线索,启发学生从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进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探索光合作用的实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p><p>因为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抽象,而多媒体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倍受学生的欢迎,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把光反应和暗反应形象生动的再现在屏幕上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p><p>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自学、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p>    <p>教学流程</p><p>环节一情趣导入,引出概念</p><p>创设情境:</p><p>1.出示阳光下最大的魔术图片</p><p>2.设疑: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阳光下最大的魔术”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p><p>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大约制造2023亿吨有机物;</p><p>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约为7.11×2023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02300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要的能量的100倍。</p><p>【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光合作用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光合作用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p><p>引入新课:什么是光合作用?试着回顾初中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p><p>环节二回眸历史,启发探究</p><p>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后,教师讲述:人们得出这一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对光合作用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现在我们就沿着科学家们探寻的足迹,去体验他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探索的乐趣吧。</p><p>多媒体展示下面资料:</p><p>1、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p><p>2、2023年比利时医生Van Helmont的柳树实验。将一株2.3kg重的柳树苗种在90.8㎏的干土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而土壤减少了不到100g。Van Helmon的结论是什么?</p><p>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只是一个经验的推测,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科学实验。然后科学家又做了相关的实验。</p><p>请学生评价:你同意他们的结论吗?(A、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缺少科学依据;B、柳树实验则体现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p><p>科学的方法体现在那些方面?(对照原则)</p><p>你对Van Helmont的实验结论认同吗?(不认同)</p><p>为什么?从实验设计的过程看是不是有不严密之处?(没有对实验中某些因素(无关变量)严格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从哪里来的呢?先请生物活动小组一组同学介绍一下他们模拟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所作的实验过程并展示一下实验结果。同学可以向他们提问:</p><p>投影展示实验结果</p><p>蜡烛熄灭时间(分钟)</p><p>人教版高一上册生物第五章教学计划: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就整理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教师编写本课的教学计划,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高一上册生物第五章教学计划: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