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二上册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计划模板
<p>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高二上册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计划模板。</p><p>1.教材分析:</p><p>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p><p>2.学情分析</p><p>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p><p>3.教学目标</p><p>3.1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p><p>(2)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p><p>3.2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p><p>(2)模拟用标志重捕法查动物种群密度</p><p>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p><p>(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p><p>4.教学重点与难点</p><p>教学重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p><p>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p><p>5.教学策略</p><p>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通过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p><p>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p><p> </p><p>6.教学过程</p><p>〖章引入〗从一则笑话引起,说明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p><p>〖板书〗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p><p>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目标引领。</p><p>【课前导学】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回答存在问题。</p><p>从网络红人犀利哥和北京西客站熙熙攘攘的人群图片,学生总结作为个体的集合,种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提出问题,组织讨论:</p><p>1.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2.种群与个体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p><p>〖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p><p>过渡:农业生产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渔业资源什么时候捕捞,捕多少?农田中的害虫什么时候需要防治?牧场养殖多少头牲畜合适?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明确一个事实:种群个体数量有多少?</p><p>设疑:怎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种群的数量?</p><p>引出 种群密度。</p><p>给出实例: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野驴,数量有3.4万头但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不足一头,而蝗虫每平方米几十头甚至上千头。</p><p>〖板书〗一 种群与种群密度</p><p>〖讲述〗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p><p>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p><p>【思考与交流】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发现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p><p>【归纳提炼】</p><p>〖讲述〗1.对种群的理解</p><p>两个“要素”: “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p><p>两个“条件”: “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p><p>两个“方面”: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p><p>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p><p>2.对种群密度的理解</p><p>(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p><p>(2)不同生物在同一时间或区域中,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同种生物在不同时间或区域中,种群密度也不一定相同。</p><p>过渡:怎样调查种群密度?展示 大象种群和蒲公英种群的照片。</p><p>对于大象这样生活在固定区域个体大、易统计的种群可逐个统计。对于蒲公英这样的个体小不明显、计数困难的可以估算其数量。</p><p>〖板书〗</p><p>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p><p>1.逐个计数法 针对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p><p>设疑:如何进行估算?</p><p>学生活动1.假设给你发的纸代表一块面积为100 m2 的草地。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代表一株蒲公英,三角代表其他植物。</p><p>小组活动探究:(1)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p><p>(2)按讨论的方法进行估算,再逐个记数,估算的结果误差大吗?如果误差较大,请讨论改进方法。</p><p>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价。</p><p>引导分析:估算与直接计数相比的优缺点。</p><p>介绍:(1)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p><p>(2)估算存在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减少误差。</p><p>建议:自学课本P60样方法,</p><p>学生活动2.接上活动</p><p>(3)尝试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重新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误差较大吗?</p><p>思考讨论:(1)实地调查与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2)为什么要随机取样?</p><p>(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p><p>【归纳提炼】</p><p>〖讲述〗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p><p>(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p><p>①样方大小:草本一般以 的正方形为宜。</p><p>②取样方法: 取样法和 取样法等。</p><p>③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草本的分布范围内, 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p><p>④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p><p>〖板书〗2.估算法 (1)样方法</p><p>课外作业:课本61页探究实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分小组完成.提示:样方大小一般乔木100 m2, 灌木16 m2 草本1 m2 。</p><p> </p><p>设疑:样方法适合调查哪些生物,有什么缺点?例如,要调查一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吗?</p><p>过渡: 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围大,如何估算种群密度呢?</p><p>思维过渡例:一箱苹果,已知有10个被虫蛀了,混合均匀,现随机取出10个,发现有2个被虫蛀了,估算这一箱苹果总数。</p><p>学生活动3.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示例(模拟捉放法):</p><p>材料用具:发黄豆(代表某种动物)若干,大头针1枚,大小烧杯各1个。</p><p>方法步骤:①从黄豆中取出30粒,用大头针扎眼,然后将所有豆子放入大烧杯中,充分搅拌,使两种豆子混合均匀;</p><p>②闭上眼睛抓豆子,每次从大烧杯中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小烧杯中。依此方法,抓取豆子20次;</p><p>③数一下小烧杯中共有多少粒扎眼的黄豆(a);</p><p>④假设纸包内的黄豆总数为x,写出x的表示式:x=________;</p><p>⑤重复测算3次,求平均值。</p><p>⑥数黄豆总数:将大烧杯中的豆子倒在桌上,数清共有多少粒绿豆。将步骤⑤中测出的平均值与这个数字做比较,看是否相近。</p><p>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价。</p><p>〖板书〗(2) 标志重捕法</p><p>〖讲述〗标志重捕法</p><p>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p><p>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p><p>练习:对某草原一种鼠种群进行调查,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34只,其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是多少?</p><p>思考讨论:</p><p>运用标志重捕法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 但多数动物在被捕捉过后变得的更难捕捉了,那么估算值和实际值相比如何变化?</p><p>若所用标记使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情况又会如何?</p><p>若在重捕前部分个体的标志脱落,情况会怎样?</p><p>师生一起总结标志重捕法的注意问题:</p><p>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p><p>B.标志物不能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生活</p><p>C.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内不能脱落</p><p>D.在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同时也没有太多的个体的迁入与迁出。</p><p>课堂小结</p><p>一 种群与种群密度</p><p>1. 种群概念: 2.种群密度:</p><p>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p><p>逐个计数</p><p>估算(取样调查)</p><p>估算方法: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p><p>自我检测</p><p>1.下列有关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p><p>A.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p><p>B.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算是它的种群密度</p><p>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p><p>D.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也可以算是一个种群</p><p>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p><p>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p><p>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p><p>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p><p>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p><p>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p><p>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p><p>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p><p>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p><p>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p><p>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p><p>A.50只 B.42只 C.92只 D.161只</p><p>上文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上册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计划模板,大家感觉还满意吗?获取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网站。</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