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36:32

浅论抛锚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应用

<p>本文针对中等职校生物学课堂传统教学存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论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有关内容及如何开展中等职校生物学“抛锚式教学”教学研究,进行中等职校生物学教学改革,从选择实验班、培养实验班学生的能力、生物教学改革实践、改革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p><p>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生物教学 应用</p><p>1 抛锚式教学的含义</p><p>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p><p>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p><p>⑴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科技论文</p><p>⑵ 问题诱发(“抛锚”),探究引领——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p><p>⑶ 分析推理,提出假说——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p><p>⑷ 设计验证,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p><p>⑸ 归纳概括,建立模型——从了解和掌握个别典型的事象入手,触类旁通,连线结网,综合而获得整体性知识。</p><p>⑹ 思维训练,夯实基础——在已知概念、原理、规律指导下解决新问题,并能举一反三。 ⑺ 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p><p>2 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的案例</p><p>2.1 取样方式</p><p>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定量方面比较实验班、对比班这两个班学生在没有进行实验之前的成绩差异的基本情况,实验前对生物学科进行测试(前测),考试以百分制,被试共有130人,成绩80分以上为优秀,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进行学生分层,分别列表如下(见表2-1)。</p><p>表2-1 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统计(前测)</p><p>———————————</p><p>—————————————————————</p><p>班别 n 优秀率 及格率 X Z</p><p>————————————————————————————————</p><p>对照班 66 38.2 96.15 76.4 1.12</p><p>实验班 64 37.7 95.87 75.7</p><p>————————————————————————————————</p><p>从表2-1可以看出,Z=1.12Z(0.05)=1.96 说明两个班的成绩差异不显着,关于会计的毕业论文可以用来做实验研究。</p><p>2.2 案例:《自由组合定律》 的抛锚式教学。</p><p>以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医用生物学》教材中《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内容为例,运用“抛锚式教学”教学理论,教师按照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情境→问题诱发(“抛锚”),探究引领→分析推理,提出假说→设计验证,协作学习→归纳概括,建立模型→思维训练,夯实基础→形成评价。具体如下:</p><p>[创设情境]</p><p>教师介绍孟德尔生平和科学研究工作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遗传学实验,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并顺利引出新课:《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分别形成不同基因型的生殖细胞。所以F1(YyRr)会产生分别含有YR、Yr、yR、yr的四种等量的配子,所以F2会出现四种表现型: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3:3:1。这是一个“假设”,是否成立,需要我们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p><p>[问题诱发,探究引领]</p><p>(教学内容不完全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探究发现,即“抛锚”)。教师提出以下问题:</p><p>问题1、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如黄色与绿色、圆滑与皱缩)对其他相对性状(如花色、茎的高度等)有没有影响呢? 问题2、农场里有“产奶多”品种的奶牛,也有“生长快”品种的奶牛,怎样才能得到“产奶多且生长快”的奶牛呢?</p><p>图解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并提出问题:</p><p>问题1:F2 中为什么出现新的性状组合?</p><p>问题2:F2 中9:3:3:1与分离规律F2 中3:1有联系吗?</p><p>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分离定律及遗传图解的绘制,思考教师所提问题。</p><p>板书(或课件展示):孟氏两对性状杂交实验图解:</p><p>P 黄圆 × 绿皱</p><p>↓</p><p>F1 黄圆</p><p>↓</p><p>F2 黄圆 绿圆 黄皱 绿皱</p><p>315 108 101 32</p><p>9 : 3 : 3 : 1</p><p>[分析推理,提出假说]</p><p>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统计粒形和粒色数据及其比例。</p><p>学生:统计数据:</p><p>①</p><p>粒形:圆:315+108=423 皱:101+32=133 圆:皱≈3:1</p><p>②粒色:黄:315+101=416 绿:108+32=140 黄:绿≈3:1</p><p>教师:设疑:(1)从数学角度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粒形或粒色是否符合分离规律?(2)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的解释有什么启示?建模论文</p><p>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教师的疑问:</p><p>①每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分离规律。</p><p>②决定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完全分开。</p><p>③新产生的性状组合是自由组合而来的。</p><p>教师:一边绘制两对性状的遗传图解,一边引导学生说出各种组合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观察找出其规律。</p><p>学生:随教师图解说出基因组合及其性状表现,善于发现数学规律:</p><p>①♀♂配子各4种及其比例为1:1:1:1。</p><p>②组合是随机的,16种组合方式。</p><p>③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有9种。</p><p>④性状表现有4种及其比例为9:3:3:1。</p><p>⑤(3:1)2=9:3:3:1。</p><p>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 P ♀ 黄圆 × 绿皱 ♂</p><p>YYRR yyrr</p><p>↓</p><p>F1 黄圆</p><p>YRyr</p><p>F1的配子→ YR yR Yr yr</p><p>↓</p><p>YR</p><p>F2 yR</p><p>Yr</p><p>yr</p><p>[设计验证,协作学习]</p><p>教师:设疑:(1)如果你是孟德尔,你该怎样验证两以性状遗传的假说?</p><p>(2)如果考虑三对以上性状同时遗传,能用归纳方法进行解释吗?为什么?</p><p>学生:回顾一对性状遗传假说的验证,再次理解““抛锚式教学”。</p><p>(1) 设计“两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预测其结果:</p><p>隐性纯合子</p><p>F1 ♀ 黄圆 × 绿皱♂</p><p>浅谈抛锚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论文网抛锚式教学</p><p>YyRr yyrr</p><p>生物教学</p><p>G YR Yr yR yr yr</p><p>YyRr Yyrr yyRr yyrr</p><p>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p><p>1 : 1 : 1 : 1</p><p>(2)对3对以上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解释,按照自由组合的规律进行计算。&nbs</p><p>p; [归纳概括,建立模型]</p><p>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自由组合定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p><p>学生:互相讨论,归纳自由组合定律。</p><p>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讲述“遗传因子”、“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等概念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p><p>学生:领会“孟氏规律的再发现”,建构现代遗传学相关概念和知识体系。</p><p>教师:组织遗传规律的模型构建(为总结自由组合定律“抛锚”)</p><p>① 出示1对和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格让学生填写</p><p>新代遗传因子对数</p><p>F1 配子种类</p><p>F2 遗传因子种类</p><p>F2表现型</p><p>F2表现型分离体</p><p>1</p><p>2=21</p><p>3=31</p><p>2=21</p><p>3:1=(3:1)1</p><p>2</p><p>4=22</p><p>9=33</p><p>4=22</p><p>9:3:3:1=(3:1)2</p><p>②设疑:从上表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如果是3对,4对,一直到n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呢?物理论文</p><p>学生:参与遗传规律的模型构建:</p><p>①填写以上表格。</p><p>②归纳现规律特征建构如下模型:n对2n 3n</p><p>2n (3:1)n</p><p>学生在教师的“抛锚”的引导下,领略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方便、直观、快捷性。</p><p>[思维训练,夯实基础]</p><p>教师:组织探究孟德尔成功的原因:</p><p>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思考与讨论”。</p><p>②组织交流活动。</p><p>③帮助学生归纳和补充。</p><p>学生:①探究孟德尔成功的原因:阅读教材,思考教材上提出的问题并成同学讨论。</p><p>②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p><p>③归纳形成知识体系。</p><p>最后总结出孟德尔成功的原因:</p><p>(一)选材正确。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相对性状明显。2、自花传粉,闭花受精,自然状况下是纯种。3、花比较大,易于人工杂交操作。</p><p>(二)遵循了从简单(一对相对性状)到复杂(两对或以上相对性状)的科学认知规律。</p><p>(三)遵循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巧妙运用了“抛锚-假说”的验证。</p><p>(四)运用统计学方法,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向传统挑战,勤于实践。</p><p>[效果评价]</p><p>组织形成性练习和反馈活动,讲评形成性练习,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形成。</p><p>3 实验结果与分析</p><p>“抛锚式教学”是在比较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的,它不但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优化,学习方式从被动、苦读转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成绩及实践能力明显高于往届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p><p>3.1 学习成绩统计</p><p>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诊断性测试的结果如下:</p><p>———————————————————————————————— 班别 n 优秀率 及格率 X S Z</p><p>————————————————————————————————</p><p>对照班 66 38.3 95.4 74.2 8.93 0.34</p><p>实验班 64 46.9 100 80.1 5.60 Z≤1.96</p><p>P≥0.05</p><p>————————————————————————————————</p><p>Z检验的数据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水平明显比对照班学生提高。说明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抛锚教学法”在提高生物学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是有一定的效果的。</p><p>[课后记]</p><p>通过以上案例,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或仅由教师开展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抛锚式教学”,药学毕业论文范文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探究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p><p>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过教材分析、课标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预测、教学策略和设计思路、教学实施的模块设计、教学后记与反思等八个方面的设计构成整个单元教学设计模型的总体框架。突出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论抛锚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