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二上册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知识点:种群
<p>北师大版高二上册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知识点的内容是种群。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p><p>北师大版高二上册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知识点:种群</p><p>一. 种群</p><p>1. 概念</p><p>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p><p>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p><p>要分清“同一个物体”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生物”的区别,如:“虫、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类生物。注意区分“种”与“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p><p>例如:黄山上的全部黄山松是一个种群,而黄山上的所有松树就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除了黄山松,还有其他松树。</p><p>2. 种群的特征</p><p>生物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p><p>(1)种群密度</p><p>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p><p>调查方法:</p><p>①标志重捕法(捉放法):</p><p>一般适用于动物,就是在一个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区域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即可算出该动物的种群密度。</p><p>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几率相等。</p><p>例如: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A只个体,第二次捕获B只个体,其中标志个体C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p><p>N:A=B:C,N=(A×B)/C(只)</p><p>②样方调查法:</p><p>一般适用于植物,即在某一生态系统中,随机取若干样方,在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估数种群整体。样方形态可以是长形、长方形、条带形和圆形等。注意以下两个概念:</p><p>样方(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p><p>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因素。</p><p>(2)出生率和死亡率</p><p>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p><p>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p><p>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p><p>(3)年龄组成:</p><p>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发展变化趋势。</p><p>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p><p>判断标准是幼体个数与老年个数的多少,若幼体数多于老年数则是增长型;若各年龄期个数比例适中,则是稳定型;若幼体数少于老年数则是衰退型。</p><p>(4)性别比例:</p><p>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p><p>雌多于雄:如家养一群母鸡、一只公鸡。</p><p>雄多于雌:如一个蜜蜂种群内有一只雌性蜂王、多只雄蜂。</p><p>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p><p>3. 种群数量变化</p><p>(1)影响因素</p><p>环境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寄生物传染病等)</p><p>↓</p><p>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增和减)</p><p>↓</p><p>种群数量的变化(增长、波动、稳定、下降)</p><p>(2)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p><p>①“J”型增长曲线:</p><p>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大(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例如:入侵我国的大米草、水葫芦等。</p><p>②“S”型增长曲线:</p><p>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1/2K。</p><p>两种生长曲线的区别:</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