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概论(精)
<p>第一节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p><p>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1)</p><p>二、微生物的特征(1)</p><p>三、微生物的作用(2)</p><p>四、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类地位(3)</p><p>五、微生物的细胞水平分类(3)</p><p>六、微生物的命名(5)</p><p>第二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史(6)一、史前期(6)</p><p>二、微生物的发现和“生命自然发生说”的否定(6)</p><p>三、病原微生物的研究(8)</p><p>四、病毒的发现(9)</p><p>五、微生物生理学发展时期(9)</p><p>六、现代微生物学发展时期(9)</p><p>七、免疫学发展时期(10)</p><p>八、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领域重大成就(10)</p><p>第一篇微生物学概论</p><p>第一章细菌(15)</p><p>第一节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5)一、细菌的大小(15)</p><p>二、细菌的形态(16)</p><p>三、细菌染色法(21)</p><p>第二节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1)一、细菌的基本结构(22)</p><p>二、细菌的特殊结构(32)</p><p>第三节细菌的繁殖(37)一、细菌的繁殖方式(37)</p><p>二、细菌的菌落特征(38)</p><p>第四节细菌与人类的关系(39)一、细菌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39)</p><p>二、细菌的致病性(39)</p><p>三、常见的病原性细菌(41)</p><p>第二章放线菌(44)第一节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44)一、菌丝(44)</p><p>二、孢子(46)</p><p>三、放线菌细胞的基本结构(47)</p><p>四、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48)</p><p>第二节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49)一、放线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49)</p><p>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50)</p><p>三、放线菌的培养条件(50)</p><p>第三节放线菌代表属(51)一、链霉菌属(51)</p><p>二、诺卡菌属(51)</p><p>三、小单孢菌属(52)</p><p>四、链孢囊菌属(52)</p><p>五、游动放线菌属(53)</p><p>六、高温放线菌属(54)</p><p>七、弗兰克菌属(54)</p><p>八、放线菌属(54)</p><p>第四节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55)一、放线菌的致病性(55)</p><p>二、放线菌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56)</p><p>第三章其他原核微生物(58)第一节螺旋体(58)一、生物学性状(58)</p><p>二、致病性螺旋体(58)</p><p>第二节立克次体(61)一、生物学性状(61)</p><p>二、致病性与免疫性(61)</p><p>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62)</p><p>四、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62)</p><p>第三节衣原体(63)一、生物学性状(63)</p><p>二、致病性与免疫性(64)</p><p>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64)</p><p>四、主要病原性衣原体(64)</p><p>第四节支原体(64)一、生物学性状(65)</p><p>二、致病性与免疫性(66)</p><p>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66)</p><p>四、主要病原性支原体(67)</p><p>第四章真菌(68)</p><p>第一节酵母菌(69)一、形态和结构(70)</p><p>二、繁殖方式、生活史及培养特征(73)</p><p>三、常见酵母菌(76)</p><p>四、酵母菌与医药工业(78)</p><p>第二节霉菌(79)一、菌丝的形态和结构(79)</p><p>二、霉菌细胞的基本结构(81)三、霉菌的生长和繁殖(82)</p><p>四、霉菌的代表属(88)</p><p>五、霉菌与医药工业(91)</p><p>第五章病毒(94)第一节病毒的大小、形态、化学组成、结构和分类(94)</p><p>一、病毒的大小(94)二、病毒的形态(94)</p><p>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97)</p><p>四、病毒的分类(101)</p><p>第二节病毒的增殖(103)一、吸附(103)</p><p>二、侵入和脱壳(103)</p><p>三、生物合成(104)</p><p>四、装配(108)</p><p>五、释放(108)第三节病毒的培养(108)一、动物接种(108)</p><p>二、鸡胚培养(109)</p><p>三、细胞培养(109)</p><p>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现象(109)</p><p>第四节干扰现象和干扰素(111)一、干扰现象(111)</p><p>二、干扰素(112)</p><p>第五节抗病毒化学疗剂(114)一、抑制病毒侵入与脱壳(115)</p><p>二、抑制病毒核酸合成(115)</p><p>三、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116)</p><p>第六节噬菌体(116)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116)</p><p>二、噬菌体的增殖(118)</p><p>三、噬菌斑及噬菌体效价(120)</p><p>四、一步生长曲线(121)</p><p>五、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生活周期(122)</p><p>六、噬菌体的应用(123)</p><p>第七节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24)一、病毒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124)</p><p>二、病毒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性(124)</p><p>三、病毒与人类疾病(125)</p><p>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134)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34)</p><p>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34)</p><p>二、营养要素及生理功能(135)</p><p>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39)一、营养类型的划分依据(139)</p><p>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40)</p><p>第三节营养物质的运输(141)一、被动扩散(142)</p><p>二、促进扩散(142)</p><p>三、主动运输(143)</p><p>四、基团转位(144)</p><p>第四节培养基(144)一、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45)</p><p>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146)</p><p>三、常用的培养基(147)</p><p>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149)第一节微生物代谢概论(149)一、微生物代谢的类型(149)</p><p>二、微生物代谢和酶(151)</p><p>第二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及能量产生(153)一、葡萄糖分解途径(153)</p><p>二、发酵(158)</p><p>三、呼吸作用(164)</p><p>四、自养微生物的能量转化(171)</p><p>第三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与鉴定反应(175)一、多糖分解(175)</p><p>二、糖分解及碳源利用(178)</p><p>三、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分解(179)</p><p>第四节微生物的合成代谢(181)一、合成代谢的三要素(181)二、糖的生物合成(182)三、合成代谢的特殊产物(184)</p><p>第五节微生物代谢的调控(186)一、酶活性的调节(186)</p><p>二、酶合成的调节(188)</p><p>三、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模式(192)</p><p>四、代谢调节理论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194)</p><p>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198)第一节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与繁殖(198)</p><p>一、细菌的个体生长与繁殖(198)</p><p>二、真核细胞微生物的生长(200)</p><p>第二节微生物的群体生长(201)一、测定群体生长繁殖的方法(201)</p><p>二、微生物的群体生长(204)</p><p>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208)</p><p>一、营养物质(208)</p><p>二、温度(208)</p><p>三、pH(209)</p><p>四、氧气(209)</p><p>五、水的活度(210)第四节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11)一、纯培养(211)</p><p>二、分批培养(213)</p><p>三、连续培养(214)</p><p>四、同步培养(215)</p><p>五、厌氧培养(217)</p><p>第九章微生物的控制(219)第一节微生物控制的意义(219)一、微生物控制的意义(219)</p><p>二、基本概念(219)</p><p>三、死亡曲线(220)</p><p>第二节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222)一、热力灭菌法(222)</p><p>二、紫外线(226)</p><p>三、电离辐射(226)</p><p>四、滤过除菌(226)</p><p>五、其他物理方法(227)</p><p>第三节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228)一、消毒剂的种类、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229)二、化学疗剂(231)</p><p>第十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35)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35)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236)</p><p>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中的存在形式(237)</p><p>三、DNA的复制方式(243)</p><p>第二节基因突变(245)一、基因和性状(245)</p><p>二、基因突变(246)</p><p>三、突变的分子机制(250)</p><p>四、损伤的修复(253)</p><p>第三节基因的转移和重组(255)</p><p>一、转化(255)</p><p>二、接合(258)</p><p>三、转导(262)</p><p>第十一章菌种选育与保藏(268)第一节自然选育(268)一、菌种衰退原因的分析(269)</p><p>二、自然选育基本方法(270)</p><p>第二节诱变育种(270)一、诱变育种的工作流程(271)</p><p>二、突变的诱发(272)</p><p>三、突变株的筛选(273)</p><p>四、突变基因的表达(279)</p><p>第三节杂交育种(280)</p><p>一、常规的杂交育种(280)</p><p>二、原生质体融合(281)第四节基因工程(283)一、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283)</p><p>二、基因工程在医药工业领域的应用(284)</p><p>第五节菌种保藏(284)一、菌种保藏的原理(284)</p><p>二、菌种保藏的方法(284)</p><p>三、菌种保藏的注意事项(285)</p><p>第十二章微生物的分类(287)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287)第二节微生物的分类单位(290)一、种(290)</p><p>二、亚种或变种(290)</p><p>三、型(290)</p><p>四、群或类群(291)</p><p>五、菌株或品系(291)</p><p>第三节微生物分类的依据(291)一、形态特征(291)</p><p>二、生理特性及生化反应(292)</p><p>三、血清学试验和噬菌体分型(292)</p><p>四、生态(293)</p><p>五、细胞壁成分分析(293)</p><p>六、红外光谱(293)</p><p>七、核酸分析和分子杂交(294)</p><p>八、数值分类法(295)</p><p>第四节微生物分类系统简介(296)一、细菌分类系统简介(296)</p><p>二、真菌分类系统简介(298)</p><p>三、病毒分类简介(299)</p><p>第二篇免疫学基础</p><p>概述(305)</p><p>第十三章抗原(308)</p><p>第一节构成抗原的条件(308)一、异物性(308)</p><p>二、一定的理化性状(308)</p><p>三、完整性(310)</p><p>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310)一、抗原的特异性(310)</p><p>二、抗原的交叉反应(312)</p><p>第三节抗原的种类(312)一、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312)</p><p>二、天然抗原和人工抗原(312)</p><p>三、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即半抗原)(313)</p><p>第四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313)一、异种抗原(313)</p><p>二、同种异型抗原(313)</p><p>三、自身抗原(314)</p><p>四、肿瘤抗原(314)</p><p>五、其他重要抗原(315)</p><p>第五节免疫佐剂(315)一、概念及生物学作用(315)</p><p>二、常见种类(315)</p><p>三、作用机制(316)</p><p>第十四章免疫系统(317)第一节免疫球蛋白(317)一、概述(317)</p><p>二、免疫球蛋白结构(318)</p><p>三、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321)</p><p>四、五类Ig的特性和功能(323)</p><p>五、人工制备的抗体类型(324)</p><p>第二节补体系统(325)一、概述(325)</p><p>二、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327)</p><p>三、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330)</p><p>四、补体激活的调控(332)</p><p>第三节细胞因子(333)一、细胞因子的概念(333)</p><p>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333)</p><p>三、常见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334)四、细胞因子与临床(336)第四节免疫细胞膜分子(337)一、MHC抗原(337)</p><p>二、CD抗原(342)三、黏附分子(344)四、其他受体分子(345)</p><p>第五节免疫器官(345)一、中枢免疫器官(345)</p><p>二、外周免疫器官(346)</p><p>第六节免疫细胞(348)一、T细胞和B细胞(348)</p><p>二、抗原提呈细胞(354)</p><p>三、其他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356)</p><p>第十五章免疫应答(358)第一节概述(358)一、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358)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358)</p><p>第二节细胞免疫应答(361)</p><p>一、CD4+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361)</p><p>二、Tc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363)</p><p>三、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365)</p><p>第三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365)一、体液免疫应答过程(365)</p><p>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368)</p><p>三、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368)</p><p>第四节免疫耐受(369)一、免疫耐受的类型(369)二、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370)</p><p>三、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370)</p><p>第五节免疫调节(370)一、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371)</p><p>二、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373)</p><p>第十六章超敏反应(374)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374)一、发生机制(374)</p><p>二、临床常见疾病(376)</p><p>三、防治原则(377)</p><p>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378)一、发生机制(378)</p><p>二、临床常见疾病(379)</p><p>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380)一、发病机制(380)</p><p>二、临床常见疾病(381)</p><p>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382)一、发病机制(382)</p><p>二、临床常见疾病(383)</p><p>第十七章免疫学的应用(384)第一节免疫预防(384)一、特异性免疫的种类(384)</p><p>二、人工主动免疫(384)</p><p>三、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385)</p><p>第二节免疫治疗(387)一、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387)</p><p>二、免疫增强剂(387)三、免疫抑制剂(389)</p><p>第三节免疫检测(390)一、抗原、抗体的检测(390)</p><p>二、细胞免疫测定法(395)</p><p>第三篇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p><p>第十八章微生物制药(399)</p><p>第一节抗生素(399)一、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400)</p><p>二、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401)</p><p>三、抗生素的制备(403)</p><p>四、抗生素的生物合成(406)</p><p>第二节氨基酸(407)</p><p>一、氨基酸的应用(407)</p><p>二、氨基酸的生产方法(408)</p><p>三、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409)</p><p>四、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411)</p><p>五、赖氨酸的发酵(414)</p><p>第三节维生素(414)一、维生素C(414)</p><p>二、维生素B2(416)</p><p>三、维生素B12(416)</p><p>第四节甾体化合物(416)一、微生物转化工艺(417)</p><p>二、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417)</p><p>第五节酶与酶抑制剂(419)一、酶制剂(419)</p><p>二、酶抑制剂(424)</p><p>第六节菌体制剂(425)</p><p>一、药用酵母(425)</p><p>二、活菌制剂(426)</p><p>第七节其他微生物制剂(426)一、核酸类物质(426)</p><p>二、生物碱(427)</p><p>三、微生物多糖(427)</p><p>四、螺旋藻(427)</p><p>第十九章抗生素药效学(429)第一节抗生素的体内和体外药效(429)一、体内抗菌试验(429)</p><p>二、体外抗菌试验(430)</p><p>第二节抗生素的含量测定(432)</p><p>一、抗生素的效价单位(432)</p><p>二、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学测定法(433)</p><p>第三节抗药性(436)</p><p>一、抗药性的概念(436)</p><p>二、细菌抗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436)</p><p>三、细菌抗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437)</p><p>四、抗药性的防止(438)</p><p>第二十章药物的微生物检查(440)第一节微生物与药物变质(440)一、药物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440)</p><p>二、药物变质与防护(442)</p><p>三、药物生产中的GMP和GLP(443)</p><p>第二节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444)一、直接接种法(444)</p><p>二、膜过滤法(445)</p><p>第三节非灭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446)一、细菌和霉菌总数(446)</p><p>二、控制菌检查(447)</p><p>附录微生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名词中英文对照表(452)<span style="display: none"> </span></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