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3年高一生物下册期末常考知识点
<p>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要及时跟上老师步伐,也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要及时总结,这是做其他练习必备的前提,下面为大家总结了高一生物下册期末常考知识点,仔细阅读哦。</p><p>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p><p>1、在胚芽鞘中</p><p>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p><p>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p><p>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p><p>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p><p>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p><p>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p><p>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p><p>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p><p>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p><p>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p><p>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p><p>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p><p>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芽 >根</p><p>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p><p>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p><p>7、生长素的应用:</p><p>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p><p>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p><p>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p><p>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p><p>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p><p>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p><p>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p><p>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p><p>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p><p>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p><p>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p><p>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p><p>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p><p>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p><p>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p><p>出生率、死亡率</p><p>迁入率、迁出率</p><p>1、种群特征 增长型</p><p>年龄组成 稳定型</p><p>衰退型</p><p>性别比例</p><p>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p><p>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p><p>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p><p>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p><p>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p><p>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p><p>① “ J”型增长曲线</p><p>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p><p>②“ S”型增长曲线</p><p>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p><p>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p><p>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p><p>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p><p>捕食(如图乙)</p><p>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p><p>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p><p>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p><p>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p><p>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p><p>8、群落的空间结构:</p><p>水平结构</p><p>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p><p>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p><p>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p><p>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p><p>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p>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p><p>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p><p>生态系统的</p><p>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p><p>1、结构</p><p>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p><p>(细菌、真菌、腐生生物)</p><p>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p><p>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p><p>(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p><p>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p><p>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p><p>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p><p>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p><p>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p><p>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p><p>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p><p>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p><p>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p><p>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p><p>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p><p>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p><p>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p><p>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p><p>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p><p>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p><p>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p><p>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p><p>信息的传递</p><p>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p><p>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p><p>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p><p>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p><p>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p><p>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p><p>10、生态系统 能力</p><p>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p><p>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p><p>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p><p>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p><p>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p><p>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p><p>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p><p>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p><p>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p><p>14、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p><p>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p><p>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p><p>有了上文为大家总结的高一生物下册期末常考知识点,大家及时提前复习,在考试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