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细胞膜与细胞核专练2023
<p>生物学是21世纪的主导科目。以下是优学生物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生物细胞膜与细胞核专练,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优学生物网一直陪伴您。</p><p>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p><p>1.日本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方法,把可以使细胞发出荧光的基因导入果蝇的细胞,使果蝇的肌肉细胞发出绿色荧光,而神经细胞发出红色荧光,然后用激光显微镜观察并拍摄神经细胞朝着肌肉细胞方向伸展突起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细胞( )</p><p>A.全能性 B.遗传性</p><p>C.膜的选择透过性 D.膜的流动性</p><p>解析:神经细胞朝着肌肉细胞方向伸展突起是通过膜的流动性实现的。</p><p>答案:D</p><p>2.(原创题)细胞膜的表面除含有糖蛋白外,还含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它们都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有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细胞癌变后,糖蛋白减少</p><p>B.在糖蛋白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p><p>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大都是运动的</p><p>D.不同种类的细胞膜上糖脂的种类不同</p><p>解析: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颜色为紫色且不需要加热。膜上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运动的。由题干信息可知,糖脂具有识别功能,故不同细胞膜上糖脂不同。</p><p>答案:B</p><p>3.(2023•长沙模拟)据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造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研究机构带来了福音。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细胞膜的哪项功能( )</p><p>A.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p><p>B.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p><p>C.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p><p>D.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p><p>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内皮素拮抗剂和黑色素细胞膜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故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p><p>答案:C</p><p>4.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p><p>A.人的肝细胞 B.蛙的红细胞</p><p>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人成熟红细胞</p><p>解析: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因此形成单层膜时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而人的肝细胞、蛙的红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除细胞膜外还有核膜、各种细胞器膜。</p><p>答案:D</p><p>5.下列各项中,没有直接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p><p>A.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p><p>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p><p>C.吞噬细胞吞噬细菌</p><p>D.核糖体上合成分泌蛋白</p><p>解析: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首先要进行识别,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核糖体上合成分泌蛋白是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不直接涉及细胞间的信息交流。</p><p>答案:D</p><p>6.(2023•宁德二模)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p><p>A.磷脂和蛋白质 B.多糖和蛋白质</p><p>C.胆固醇和多糖 D.胆固醇和蛋白质</p><p>解析:从题意中可以看出,识别器具备的应该是细胞膜的识别功能,在细胞膜上具有识别功能的是糖蛋白。</p><p>答案:B</p><p>7.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细胞膜、核膜及细胞器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p><p>B.与主动运输相关的载体在生物膜上合成</p><p>C.生物膜之间能够相互融合可以证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p><p>D.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p><p>解析:与主动运输相关的载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不具膜结构。</p><p>答案:B</p><p>8.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的是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p><p>A.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p><p>B.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p><p>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p><p>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p><p>解析:2023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p><p>答案:C</p><p>9.(原创题)下图表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p><p>A.①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环状结构</p><p>B.②是产生核糖体、mRNA和蛋白质的场所</p><p>C.核膜由三层磷脂分子组成,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核膜进出细胞核</p><p>D.核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p><p>解析:①是染色体(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链状结构;②是核仁,它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核膜由2层生物膜组成,即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核孔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性。</p><p>答案:D</p><p>1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脂人群相对增多。脂类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运送,并可与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如图所示)。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p><p>A.图中物质X很可能是具有识别功能的受体蛋白</p><p>B.物质X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氨基酸</p><p>C.该过程的完成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p><p>D.该过程需要消耗ATP直接提供的能量</p><p>解析:由图可知,细胞膜上的物质X可特异性地识别血浆脂蛋白,并与之结合,因此它很可能是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受体蛋白;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物质X最终又被转移到细胞膜上,没有被溶酶体酶水解。</p><p>答案:B</p><p>11.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染色体与其正常染色体配对如下图。</p><p>用显微镜检查这种改变需使用下列哪种试剂( )</p><p>A.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p><p>B.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p><p>C.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p><p>D.双缩脲试剂或甲基绿溶液</p><p>解析:染色体可被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p><p>答案:B</p><p>12.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右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p><p>A.当温度增加到15℃以上,膜质的流动性发生变化</p><p>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p><p>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p><p>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p><p>解析:由图示可知,在低温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较小,温度适宜时比例较高;15℃以上时膜质的流动性明显发生变化;从图中无法得出融合比例与时间的具体关系。</p><p>答案:D</p><p>二、非选择题(共52分)</p><p>13.(16分)图1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膜蛋白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1)该细胞不同表面执行不同的功能,且具有高度的极性。从质膜的成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膜蛋白A要消耗主要由图中的________(结构)产生的ATP,以________方式吸收葡萄糖。细胞面向肠腔侧形成很多微绒毛,以增多细胞膜上________数量,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p><p>(3)通过膜蛋白B可将相邻的两个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以保证肠腔中的物质只能从微绒毛处吸收。</p><p>(4)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功能。</p><p>(5)以连线的方式确定图1和图2膜蛋白的关系</p><p>膜蛋白A 运输蛋白</p><p>膜蛋白B 受体</p><p>膜蛋白C 连结蛋白</p><p>膜蛋白D 酶</p><p>解析:(1)决定不同生物膜功能特性的是蛋白质。(2)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线粒体,葡萄糖穿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3)结合图示题干所述可看出其功能是将两个细胞膜连接在一起。(4)膜蛋白D的作用是水解二糖,能够催化物质水解的是酶。</p><p>答案:(1)细胞膜蛋白质不同(或膜蛋白质结构不同)</p><p>(2)线粒体 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膜蛋白A)</p><p>(3)紧密连在一起 (4)生物催化(或催化)</p><p>(5)</p><p>14.(12分)为了研究细胞核的作用,一位生物学家研究了100个细胞,他把每个细胞都分成含有细胞核和不含细胞核两个部分,然后把这些细胞放在同样的条件下培养,结果如下:</p><p>时间(天) 1 2 3 4 5 6</p><p>1细胞无核部分</p><p>的存活个数 81 62 20 0 0 0</p><p>2细胞有核部分</p><p>的存活个数 79 78 77 74 67 65</p><p>(1)此实验可用以说明细胞核的什么功能?________;简要描述细胞核发挥该功能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有核部分在30天内仍有21%~35%的细胞死亡率,其原因是</p><p>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细胞核的作用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你能对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解析: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表中数据显示,细胞核的有无与细胞存活有关,故可确定该实验说明细胞核具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p><p>答案:(1)控制代谢 通过转录产生mRNA,指导有关结构蛋白或酶蛋白的合成,进而控制细胞代谢 (2)①实验操作使部分细胞损伤,进而导致其中一些细胞死亡 ②部分细胞正常衰老、凋亡 (3)为红细胞中大量的血红蛋白提供必要的空间,以加强血红蛋白对氧气的运输(或红细胞在形成时,其代谢程序已由有核的造血干细胞确定)</p><p>15.(24分)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受某调控基因的控制,该调控基因能激发所有动物细胞大量增殖,为探究该调控基因是存在于细胞质还是细胞核中,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设计(如图):</p><p>根据以上思路,请继续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p><p>(一)实验方案(实验提示:癌细胞能连续培养,但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如何观察细胞形态不作实验设计要求)</p><p>(1)用胰蛋白酶分别处理宫颈癌细胞和小鼠肝细胞,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p><p>(2)分别使单个癌细胞和单个肝细胞核质分离。</p><p>(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取两个培养瓶分别编号A、B,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如图所示:</p><p>(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6)分别观察A、B培养瓶中的细胞形态。</p><p>(二)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p><p>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p><p>A瓶中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B瓶中基本无变化</p><p>调控基因的表达需要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p><p>解析:本题是探究调控细胞增殖的基因是位于细胞质中还是细胞核中,根据题中图示,应先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培养癌细胞和正常小鼠肝细胞。然后通过核质互移形成重组细胞,放到培养瓶中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即可知道调控基因是存在于细胞核中还是细胞质中。由于是探究实验,因此实验结果和结论应作出多种可能性的预测。</p><p>答案:(一)(3)取癌细胞核和肝细胞质形成重组细胞甲,取癌细胞质和肝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乙</p><p>(5)取等量重组细胞甲和重组细胞乙,分别加入到A、B两个培养瓶中,进行细胞培养</p><p>(二)</p><p>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p><p>调控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p><p>B瓶中的细胞(或重组细胞乙分裂产生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A瓶中基本无变化 调控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中</p><p>A、B两瓶中的细胞(或重组细胞甲、重组细胞乙分裂产生的细胞)形态均发生明显变化 调控基因可能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p><p>A、B两瓶中的细胞(或重组细胞甲、重组细胞乙分裂产生的细胞)形态均没有发生变化</p><p>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考生物细胞膜与细胞核专练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