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记欧版高二生物下册《生物群落的构成》课后习题答案
<p>优学生物网为大家带来了生物群落的构成课后习题答案,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个来检验自己,一定要认真努力哦!</p><p>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p><p>1.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 ( )</p><p>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p><p>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p><p>解析: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而④是灌木形成后的特点。</p><p>答案:A</p><p>2.(精选考题•苏北四市)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p><p>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p><p>B.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p><p>C.该群落中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p><p>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p><p>解析:裸岩上群落演替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才可能是地衣,因为土壤还未形成,但当狂</p><p>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所以先出现的可能是草本植物。</p><p>答案:B</p><p>3.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p><p>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p><p>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p><p>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p><p>解析: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p><p>答案:B</p><p>4.(精选考题•浙江宁波联考)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p><p>A.群落甲 B.群落乙</p><p>C.群落丙 D.群落丁</p><p>解析:群落丁含有的物种多,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群落不易受到影响。</p><p>答案:D</p><p>5.(精选考题•辽宁沈阳联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某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绘出海拔高度与物种数目的关系图(如图),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p><p>增加而递减。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p><p>A.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p><p>B.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p><p>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p><p>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p><p>解析:由题意知,低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高海拔地区的高,因此海拔1 000 m处生产力</p><p>高;结合图可以看出海拔3 000 m左右物种数目最多,海拔1 000 m处物种数目少;“生</p><p>产力假说”认为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与题中研究结果矛盾,所以此研究结果</p><p>不支持“生产力假说”。</p><p>答案:A</p><p>6.(精选考题•北京海淀期末)如图是对某地种植的广东松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p><p>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 上升</p><p>C.环境 阻力不变 D.营养级能量降低</p><p>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图示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该种群密度将会下降,该种群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能量降低,环境阻力下降。</p><p>答案:D</p><p>7.(精选考题•青岛模拟)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表示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p><p>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p><p>甲 92 4 0 0 1 1 1 1</p><p>乙 0 25 20 20 20 5 0 0</p><p>丙 0 65 20 10 3 2 0 0</p><p>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p><p>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p><p>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p><p>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 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p><p>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别、概括和判断能力。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p><p>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p><p>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p><p>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p><p>答案:C</p><p>8.(精选考题•扬州市第一二次调研)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p><p>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p><p>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p><p>C.群落的空间结构 缓解了种间竞争</p><p>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p><p>解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垂直方向和 水平方向的配置,使群落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缓解了种间竞争,引起这种结构特征的因素很多,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等。</p><p>答案:D</p><p>9.为了研究第Ⅰ、Ⅱ两类细菌的种间关系,某同学将这两类细菌放入适宜培养液中混合培养,实验测定了混合培养液中第Ⅰ类细菌在第一代Zt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与第二代Zt+1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如图表示实验观察到的Zt+1和Zt的关系,虚线表示</p><p>Zt+1=Zt时的情 况。请据图推测,混合培养数代以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p><p>A.第Ⅰ类与第Ⅱ类都减少</p><p>B.第Ⅰ类与第Ⅱ类都增加</p><p>C.第Ⅰ类增加,第Ⅱ类减少</p><p>D.第Ⅱ类增加,第Ⅰ类减少</p><p>解析:由题图中曲线上点对应的Zt+1和Zt的值可以看出,在横坐标大于0时Zt>Zt+1,说</p><p>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第Ⅰ类细菌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少,是竞争的失败者,第Ⅱ类细</p><p>菌逐渐增加。</p><p>答案:D</p><p>1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p><p>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p><p>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p><p>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p><p>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p><p>解析: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强的较大的动物。</p><p>答案:B</p><p>11.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距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 )</p><p>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p><p>动物类群数(类/m3) 20 23 37 50 58</p><p>动物个体总数(个/m3) 365 665 750 1 983 2 490</p><p>A.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很强,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p><p>B.土壤污染物浓度与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呈正相关</p><p>C.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有一些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p><p>D.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p><p>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干扰;离污染越远,</p><p>污染物越少,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越大;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虽然较强,但个体微小,</p><p>因此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p><p>答案:AB</p><p>12 .( 精选考题•江苏)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精选考题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p><p>的有(多选)( )</p><p>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p><p>物种数 个体</p><p>总数 物种数 个体</p><p>总数 物种数 个体</p><p>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p><p>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p><p>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p><p>A. 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p><p>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p><p>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p><p>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p><p>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由表中数据不能推测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p><p>样本的大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不会改变结论。</p><p>答案:AD</p><p>二、非选择题(共40分)</p><p>13.(20分)如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p><p>(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p><p>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 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p><p>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p><p>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 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p><p>(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p><p>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p><p>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p><p>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p><p>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③(n1+n2+n3)/3S0</p><p>(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p><p>14.(20分)(创新预测)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p><p>年份植物</p><p>2023 2023 2023 2023 2023</p><p>A 10.0 9.2 8 6.8 5.5</p><p>B 3.0 2.1 1.1 0.3 0.1</p><p>C 0.3 0.6 1.1 1.5 2.3</p><p>D 3.0 2.0 0.4 0 0</p><p>E 3.2 2.8 1.7 1.3 0.5</p><p>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p><p>(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请在给出的坐标中绘出</p><p>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p><p>(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该</p><p>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p><p>增大、减小、不变)</p><p>(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p><p>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调查。</p><p>解析:(1)物种入侵时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数量增加很快,呈“J”型曲线。(2)由于环境资源充足,而又没有天敌等, 所以自然选择对入侵种群没有作用,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3)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土壤中的动物和微</p><p>生物。</p><p>答案:(1)C 如图</p><p>(2)不变 (3)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p><p>相信大家通过优学生物网给大家提供的生物群落的构成课后习题答案,一定感觉自己进步了不少吧。</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