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节生物教案:光合作用
<p>【摘要】鉴于大家对优学生物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第二节生物教案:光合作用”,供大家参考!</p><p>本文题目:高一第二节生物教案:光合作用</p><p>第2节 光合作用</p><p>光合作用的过程</p><p>一、设计思路</p><p>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级主题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很强,但也很抽象。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阐述光合作用中重要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借助视频和课件,将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全过程。通过对光反应课件的观看,由学生描述光反应的过程,并掌握其物质和能量变化。随后利用暗反应研究资料的展示,指导学生阅读和进行思维探究,由学生推导出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归纳物质能量变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p><p>二、教学目标:</p><p>知识与技能:</p><p>1.知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p><p>2.理解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p><p>3.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p><p>过程与方法:</p><p>经历思维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推理方法,认识光合作用过程和实质。</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1.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提高对生命物质性的认识。</p><p>2.尝试对光合作用研究过程的分析,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p><p>三、教学重点和难点</p><p>重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过程</p><p>难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过程</p><p>四、教学技术与资源利用</p><p>光反应视频,光合作用课件</p><p>五、教学过程设计</p><p>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p><p>引入居里夫人说过:“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对人类来说,比得到核能还重要。”光合作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经过200多年的研究,我们对光合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p><p>请同学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p><p>CO2 + H2O* (CH2O) + O2*</p><p>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复习反应式,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奠定基础。</p><p>一.光反应</p><p>1.光能的吸收和传递</p><p>2.水的光解</p><p>3.ATP形成</p><p>4.NADPH形成</p><p>“光合作用”从字面上看,就是由光参与的合成物质的过程。</p><p>首先就是要吸收光能,哪类物质可吸收光能呢?色素是如何吸收光能的?</p><p>视频:光能的吸收</p><p>课件:光反应的过程</p><p>叶绿素a失去e后将如何变化?</p><p>叶绿素a不断得e失e构成一个循环,循环持续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结果?</p><p>H+在膜内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会发生什么变化?</p><p>叶绿素a释放的e将何去何从?</p><p>该过程中能量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p><p>这些变化都是由光引发的,因此这个过程称为“光反应”,这就是光合作用的第一个阶段。</p><p>看视频描述过程</p><p>看课件描述过程</p><p>总结光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结合视频和课件的演示,学生边看图边描述光反应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p><p>二.暗反应</p><p>1.CO2的固定</p><p>2.C3的还原,产糖和C5再生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工作,终于探明了CO2的转化过程,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p><p>资料:暗反应的研究过程</p><p>思考:</p><p>(1)卡尔文找到了含14C的C3、C5和糖类,说明什么?</p><p>(2)CO2转化的第一个产物是什么?为什么?</p><p>(3)为什么在CO2充足的情况下,C3和C5的含量会保持稳定?</p><p>(4)为什么在光照下突然中断CO2的供应,C3消失,而C5却不断的积累。</p><p>(5)灯关掉,继续提供CO2,C3的浓度急速升高,同时C5的浓度急速降低,说明什么?</p><p>课件:暗反应的过程</p><p>介绍暗反应的完整过程</p><p>这个过程是卡尔文发现的,因此称为卡尔文循环。</p><p>卡尔文循环中能量和物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p><p>光有没有直接参与反应?</p><p>暗反应既然不需要光,那么在有光的条件下暗反应能否进行呢?</p><p>植物在夜晚会继续进行暗反应吗?</p><p>总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p><p>阅读资料,思考回答问题</p><p>总结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p><p>思考回答</p><p>展示资料,生成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推理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p><p>三.光合作用的实质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请同学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总结光合作用实质培养学生归纳能力</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