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26:11

海洋动物:皇带鱼

<p align="center"></p><p>皇带鱼( Regalecus glesne),又称布伦希尔蒂,俗名龙宫使者、白龙王、龙王鱼、大带鱼、大鲱鱼王、摇桨鱼、胖鱼、买牛、蛮、猪精、百牛、地震鱼,为辐鳍鱼纲月鱼目皇带鱼科的其中一种。广布于热带深海。</p><p>它是海洋中最长的硬骨鱼,体亮银色;腹鳍红色,桨状,故英文原意为桨鱼。背鳍亦呈红色,很长,有两层楼那么高,始於头顶如鬃冠。很少见于水面,有人偶尔见到,误为海蛇。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横扫海底,摧毁一切的怪兽。</p><p>形态特征</p><p>体侧扁,延长呈带状。头小,似马头状。体裸露,无鳞,体侧各有5至6行瘤状突起。背鳍,呈红色,无鳍棘。</p><p>背鳍基底长,前1至5背鳍鳍条颜常呈丝状。腹鳍变为一对丝状长鳍条,末端膨大呈柳叶状。无臀鳍。尾鳍不与背鳍相连。鱼体全身银灰色,具蓝黑色斑纹。头部呈蓝色,各鳍为红色。</p><p>皇带鱼是世界上最长的硬骨鱼。体长最高可达15米,但普遍为约3米。已知最重可达272公斤。</p><p>皇带鱼体型蜿蜒呈长带形的大型鱼,学名为Regalecus glesne。广布于热带深海。长约可达9公尺(30.5尺),重约300公斤(660磅)。体亮银色;腹鳍红色,桨状,故英文原意为桨鱼;背鳍亦呈红色,很长,有两层楼那么高,始於头顶如鬃冠。很少见於水面,有人偶尔见到,误为海蛇。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横扫海底,摧毁一切的怪兽,也曾被东南亚误认为传说中的龙。</p><p>捕获记录</p><p>该鱼类早期捕获记录甚少,故关于此鱼的各项研究数据也比较贫乏。 自古以来,欧洲渔民称它为海魔王,而在日本传说中,则称之为龙宫使者,随着近代捕获记录的增加,关于皇带鱼的各项研究也被人们所知。</p><p>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所着的《动物史》中写道:在利比亚,海蛇都很巨大。沿岸航行的水手说在航海途中,也曾经遇到过海蛇袭击。其实这种传说中的巨兽并不是什么海蛇,而是一种深海巨型带鱼,科学家叫它皇带鱼海洋中最长的硬骨鱼。因为这种长达18米的巨型带鱼一直生活在深海水域,难以捕捉和观测,人们对它知之甚少,几千年来,都充满了神秘。2023年10月 11日,英国军舰戴达拉斯号从东印度群岛返回普利茅斯港后,该舰呈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称,8月6日下午5时,该舰正在南大西洋离非洲大约300里时,候补军官萨托列士看见一个极奇特的物体,从正后方飞快向军舰游来。</p><p>萨托列士立即向上级报告。</p><p>舰长、两名军官和其他人员闻声赶去,只见一条大海蛇正游到舰前,目击者估计海蛇露出的部分就有六十英尺长,头颈直径约十五、六英寸,它以十多哩的时速越过戴达拉斯号,向西南方游去。麦奎海舰长说,它经过时非常接近舰艉下方那一边。</p><p>2023年9月28日投放于花莲崇德的定置网中,捕获一尾体长5.7米,体重达35公斤之皇带鱼。</p><p>2023年,首次在香港水域附近,湛江以东误捕一条皇带鱼。</p><p>2023年9月,一条奄奄一息的皇带鱼出现在了澳大利亚近海的海面上。这条皇带鱼有8米多长,体侧扁,延长呈带状,头似马头状。附近的渔民发现后,用钩子将它拖到了岸边,不久后这条皇带鱼便死去了。</p><p>2023年5月,又有一条长3米的死亡个体在瑞典离岸被发现。2023年5月31日 台东太麻里海边,出现一只皇带鱼,被民众拾获。原本民众要到海边钓鱼,却发现一只长达4.1米的皇带鱼被冲上海岸,一开始民众还想把皇带鱼推回海里,没想到它又被海浪打上岸,最后民众只好把它带回家。</p><p>2023年10月13日,南加州Catalina岛海洋中心指导员Jasmine Santana是在Santa Catalina 岛外的Toyon湾潜水时发现一条18尺长(4.3米)的皇带鱼尸体。该条皇带鱼是自然死亡,纤维样本和视频录像已经送到圣塔芭芭拉加大的生物学家研究。尸体现放在Catalina 岛海洋中心,让学生参观,之后尸体会埋在沙里,让尸体腐烂后,骨骼会被长期展出。</p><p>2023年10月18日,加州卡塔丽娜岛托阳湾(Toyon Bay)的海滩上,卡塔丽娜海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再次发现了一条5.5米长的皇带鱼尸体。他怀疑,这两条长度惊人的皇带鱼可能是被强大的水流冲到了沙滩上,并因为不断受到摔打而死。</p><p>2023年10月28日,台东钓友郭秋霖到岸巡81大队静洋安检所附近海滩钓鱼,竟钓上1尾长5米,重上百台斤(1台斤=0.6公斤)的地震鱼,需4个壮汉才抱得动,地方渔民表示,地震鱼被钓上岸还是头一遭。根据台湾鱼类数据库显示,地震鱼学名勒氏皇带鱼,栖息在海平面下20到2023米,因常于地震前后出现,又有地震鱼之称。</p><p>2023年3月7日,日本山口县长门市仙崎地区白泻海岸有居民发现一条长4.38米的深海皇带鱼。这是2023年后长门市第7次发现,此次发现的这条体型较大。</p><p>2023年4月8日,墨西哥浅海中惊现一条罕见的活着的皇带鱼,体长可达4.5米。</p><p>芝加哥谢德水族馆(Shedd Aquarium)组织专家旅游,他们在墨西哥柯蒂斯海(Corts)清澈海水中发现一条活体皇带鱼,其体长约4.5米,背鳍几乎与身体同样长。</p><p>2023年6月1日,美国洛杉矶卡特琳娜岛南部的桑迪海滩惊现巨型皇带鱼尸体,长度达到17英尺(约5.2米),需要16个人合力才能搬动。这条巨大的皇带鱼由当地海滨巡警发现,被冲上海滩时已经死亡,且头部遭到海鸥啄食变得残缺不全。研究这种鱼类的科学家表示,虽然这条皇带鱼体长惊人,但其实它还可以长到50英尺(约15.2米)之长。</p><p>据悉,这不是桑迪海滩第一次出现巨型皇带鱼。一条长达15英尺(约4.6米)的皇带鱼曾于2023年也在此被发现。</p><p align="center"></p><p>栖息繁衍</p><p>皇带鱼繁衍很慢, 大约14年数量才翻一倍,11月中旬,是皇带鱼交配繁殖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无数的皇带鱼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南太平洋萨瓦伊岛附近进行集体交配。科学家们至今仍然还没有弄清楚皇带鱼是依靠什么方式定位,从而每年都能准确的回到这里来。它们分别围成无数的小团,或几十条一团或一百多条一团,扁平而细长的身体相互扭曲、缠绕裹在一起,在布满珊瑚礁的海底蠕动、翻腾。但是,无论大一点的团还是小一点的团,其中都只有一条雌性皇带鱼。而纠缠在它周围的则是其众多的追求者。</p><p>科学家经过观察后发现,雌皇带鱼在繁殖期间会连续2周不定时的产下总共大约10万枚鱼卵。而它每产一次卵之后,周围的数条雄性皇带鱼便争先恐后的排出自己的精子。恐怕此时没有谁能知道哪枚卵是被哪条雄性皇带鱼的精子受精而来的。</p><p>雄性皇带鱼在完成交配之后,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自相残杀,都迅速的离开这里。但事实上,科学家们也没有在皇带鱼繁殖的水域发现其有自</p><p>相残杀的事件发生。经过推断,科学家们认为皇带鱼繁殖季节可能体内会分泌一种特殊的酶来抑制住这种自相残杀的冲动。</p><p>交配结束的雄性皇带鱼离去了,但是更多的雄性皇带鱼正陆续赶来。它们会继续的和雌皇带鱼纠缠在一起,等待它的下一次产卵。这一过程大约要持续2个星期左右,之后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被鱼卵染成白色的珊瑚礁。</p><p>生活习性</p><p>皇带鱼分布于深海、印度洋及太平洋,北纬72度至南纬52度的亚热带深海里,主要活动在温暖海域深处。</p><p>它们生活在深及800米以下的深海,所知道来到海面的皇带鱼都是生病或者将死的。不过也有科学家相信它们的生命力很强,即使只剩下前半个身体仍旧能活下去。许多人认为古代航海者传说中的大海蛇就是来自皇带鱼的形象!</p><p>皇带鱼的生活习性不详,只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温暖海域深处,它们是世界上最长的硬骨鱼。属于肉食性鱼类,它们性情凶猛捕食能发现的一切海洋动物,并且还有同类自相残杀的行为。其食物包括各种中小型鱼类、乌贼、磷虾、螃蟹等。</p><p>尽管它巨大的身躯和丑陋的面孔显得狰狞恐怖,但皇带鱼的游动速度很慢,也不具备其他带鱼那样杀伤力极强的满口利齿,平时只是头朝上尾朝下漂浮于海底,待猎物游过嘴边时一口吸入,其坚硬的上下颚足以咬碎甲壳类。皇带鱼的嘴和带鱼不同,很小但有两颗很锋利的大牙,看到大鱼到自己的攻击范围之内就把自己的身子缩起来,鱼游到它的上面,它就像弹簧一样很快的弹出去咬住鱼。</p><p>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皇带鱼经过长久的进化而来的如此凶残的举动都源于它们所生活的深海其他鱼类稀少,食物匮乏。这一发现也再一次印证了大自然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个亘古不变的法则。</p><p>皇带鱼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北纬72度至北纬52度的亚热带深海里。栖息于20至2023米的水深,但通常在水深20至200米间。</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洋动物:皇带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