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26:04

高二生物下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p>对人类来说,生物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优学生物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生物下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p><p>【专题目标】</p><p>1.掌握培养基、消毒灭菌等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p><p>2.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p><p>3.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计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等实际问题。</p><p>【技术要项】</p><p>1.培养基的制备</p><p>2.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p><p>3.倒平板操作</p><p>4.平板划线操作和稀释涂布平板法</p><p>5.应用选择培养基分离某种特定的微生物</p><p>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p><p>1.课标</p><p>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进行无菌技术的操作,进行微生物的培养。</p><p>2.重点难点</p><p>无菌技术的操作。</p><p>3.课题背景分析</p><p>培养微生物的要领,是为所需要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阻止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p><p>4.基础知识</p><p>(1)培养基</p><p>1.培养基的用途和种类,指出培养基可分为液体和固体两大类;</p><p>2.不同的微生物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p><p>3.尽管培养基的配方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成分都包括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p><p>(2)无菌技术</p><p>1.无菌技术的概念;</p><p>2.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p><p>3.常用的消毒与灭菌的方法,接种环灼烧灭菌的方法。</p><p>5.实验安排及注意事项</p><p>实验后,所有用过的培养基、培养液等都需要统一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再丢弃,否则将会造成环境污染。</p><p>6.课题成果评价</p><p>(1)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p><p>如果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 d后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成功的,否则需要重新制备。</p><p>(2)接种操作是否符合无菌要求</p><p>如果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的颜色、形状、大小基本一致,并符合大肠杆菌菌落的特点,则说明接种操作是符合要求的;如果培养基上出现了其他菌落,则说明接种过程中,无菌操作还未达到要求,需要分析原因,再次练习。</p><p>(3)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与记录</p><p>培养12 h与24 h后的大肠杆菌菌落的大小会有明显不同,及时观察记录的同学会发现这一点,并能观察到其他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一步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习惯。</p><p>7.答案和提示</p><p>1.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p><p>答: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p><p>2.请你判断以下材料或用具是否需要消毒或灭菌。如果需要,请选择合适的方法。</p><p>(1) 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p><p>(2) 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p><p>(3) 实验操作者的双手</p><p>答:(1)、(2)需要灭菌;(3)需要消毒。</p><p>(二)倒平板操作的讨论</p><p>1.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 ℃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p><p>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p><p>2.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p><p>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p><p>3.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p><p>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p><p>4.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p><p>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p><p>(三)平板划线操作的讨论</p><p>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p><p>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p><p>2.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p><p>3.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p><p>(四)涂布平板操作的讨论</p><p>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结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菌操作要求,想一想,第2步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p><p>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例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周围;等等。</p><p>(五)练习</p><p>1.可以从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食品保存可以通过保持干燥、真空的条件,以及冷藏等方法来阻止微生物的生长。</p><p>2.可以从这三种培养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等方面分别进行总结归纳。例如,这三种培养技术都需要为培养物提供充足的营养,但无土栽培技术的操作并不需要保证无菌的条件,而其他两种技术都要求严格的无菌条件。</p><p>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p><p>一、课题目标</p><p>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p><p>二、课题重点与难点</p><p>课题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p><p>课题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p><p>三、课题背景分析</p><p>教材从尿素在农业上的重要用途切入,介绍了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而说明这种细菌的作用是能够合成分解尿素的酶。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尿素以及分解尿素的细菌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还简要地介绍了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尿素合成的历史,这些都是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丰富素材。最后,教材明确指出了本课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题的方向。</p><p>四、研究思路</p><p>(一)筛选菌株</p><p>微生物的选择培养,是指利用培养基的组成使适宜生长的特定微生物得到较快繁殖的技术,也称为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在本课题提供的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尿素是培养基中的惟一氮源,因此,原则上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但实际上,微生物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长繁殖,因此能够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不一定是所需要的微生物,还需要进 一步的验证。</p><p>(二)统计菌落数目</p><p>统计菌落数目的理论依据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因此,恰当的稀释度是成功地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为了保证结果准确,通常将几个稀释度下的菌液都涂布在平板上,培养后再选择菌落数在 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p><p>教材中用楷体字编排的实例是为了说明设置重复组的重要性。第一位同学只涂布了一个平板,没有设置重复组,因此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第二位同学考虑到设置重复组的问题,涂布了3个平板,但是,其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太远,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因此,不能简单地将3个平板的计数值用来求平均值。这个实例启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一定要考虑所设置的重复组的结果是否一致,结果不一致,意味着操作有误,需要重新实验。</p><p>(三)设置对照</p><p>A同学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不同,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由于土样不同,二是由于培养基污染或操作失误。究竟是哪个原因,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实验方案有两种。一种方案是可以由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样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致,则证明A 无误;如果结果不同,则证明A同学存在操作失误或培养基的配制有问题。另一种方案是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实验结果要有说服力,对照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p><p>五、实验案例</p><p>土壤中某样品细菌的分离与计数</p><p>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p><p>1.土壤取样</p><p>从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取样。先铲去表层土3 cm左右,再取样,将样品装入事先准备好的信封中。</p><p>2.制备培养基</p><p>准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可以作为对照,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由于初次实验,对于稀释的范围没有把握,因此选择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范围:稀释倍数为103~107。每个稀释度下需要3个选择培养基,1个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因此共需要15个选择培养基,5个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此外,还需要准备8个灭菌的试管和1个灭菌的移液管。</p><p>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p><p>参考课本中图2-7的实验流程示意图,将10 g土样加入盛有90 mL无菌生理盐水的锥形瓶中(锥形瓶体积为250 mL),充分摇匀,吸取上清液1 mL,转移至盛有9 mL的生理盐水的无菌大试管中,依次等比稀释至107稀释度,并按照由107~103稀释度的顺序分别吸取0.1 mL进行平板涂布操作。按照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涂布平板,不必更换移液管。</p><p>将涂布好的培养皿放在30 ℃温度下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会有不同的菌落产生。比较牛肉膏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中菌落的数量、形态等,并做好记录。</p><p>挑选选择培养基中不同形态的菌落接入含酚红培养基的斜面中,观察能否产生如课本中图2-10的颜色反应。</p><p>4.细菌的计数</p><p>当菌落数目稳定时,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然后求出平均值,并根据平板所对应的稀释度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目。</p><p>六、课题成果评价</p><p>(一)培养物中是否有杂菌污染以及选择培养基是否筛选出菌落</p><p>对照的培养皿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杂菌污染。牛肉膏培养基的菌落数目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菌落。</p><p>(二)样品的稀释操作是否成功</p><p>如果得到了2个或2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p><p>(三)重复组的结果是否一致</p><p>如果学生选取的是同一种土样,统计的结果应该接近。如果结果相差太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p><p>七、答案和提示</p><p>(一)旁栏思考题</p><p>1.想一想,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p><p>答: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然后按课本旁栏的公式进行计算。</p><p>2.为什么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相同吗?</p><p>答:这是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单位:株/kg)是不同的,例如在干旱土壤中的上层样 本中: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数约为2 185万,放线菌数约为477万,霉菌数约为23.1万。因此,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同时还应当有针对性地提供选择培养的条件。</p><p>(二)练习</p><p>2.提示: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也包括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由于瘤胃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接触空气后会死亡,因此分离其中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除了需要准备选择培养基外,还应参照厌氧菌的培养方法进行实验设计。</p><p>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生物下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二生物下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