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25:21

高三生物教案:ATP的来源细胞呼吸

<p>【摘要】鉴于大家对优学生物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生物教案:ATP的来源细胞呼吸,供大家参考!</p><p>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ATP的来源细胞呼吸</p><p>《ATP的来源细胞呼吸》</p><p>一、教学设计</p><p>(一)教学思想</p><p>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p><p>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p><p>(二)学情分析</p><p>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p><p>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p><p>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p><p>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p><p>(三)教材分析</p><p>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p><p>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p><p>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p><p>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p><p>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p><p>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p><p>知识结构:</p><p>(四)教学目标</p><p>1.知识目标。</p><p>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p><p>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p><p>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p><p>2.能力目标。</p><p>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p><p>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p><p>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p><p>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p><p>3.情感目标。</p><p>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p><p>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p><p>(五)教学方法</p><p>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p><p>(六)课前准备</p><p>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p><p>(七)教学流程</p><p>二、教学反思</p><p>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p><p>(一)指导思想明确</p><p>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p><p>(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p><p>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p><p>(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p><p>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p><p>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p><p>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p><p>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p><p>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p><p>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p><p>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p><p>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p><p>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p><p>(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p><p>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p><p>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p><p>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p><p>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p><p>附录:(例题)</p><p>阅读下面关于甜米酒的酿制过程,回答问题:</p><p>步骤(1):将糯米煮熟;</p><p>步骤(2):用开水浇烫小口容器罐的内部后,留作酿制容器;</p><p>步骤(3):将煮熟的糯米和适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匀后,放入酿制容器;</p><p>步骤(4):密封容器。</p><p>问题:</p><p>(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p><p>(2)为什么要用开水浇烫容器?</p><p>(3)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留出一个空间?</p><p>(4)为什么要密封容器?</p><p>(5)在酿酒的过程中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三生物教案:ATP的来源细胞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