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24:25

诗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p>摘 要: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深化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p><p>关键词:诗词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升华主题</p><p>“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花开花落,似水流年,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谱写出无数名篇佳作,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世界,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化,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与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引用一些精炼优美、千古传诵的诗句进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深化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素质、可谓一举多得。</p><p>一、以诗导课,先声夺人</p><p>用诗词导入新课,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p><p>如我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老农辛勤劳作图片,请学生展开联想,可能想到什么诗词。学生会马上联想到李绅的《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及时提问:“老农为什么会顶着烈日锄禾?”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畅快自然,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p><p>又如在学习《芽的类型和结构》让学生齐咏唐·贺知章《咏柳》,并适时提出“绿叶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成的?”从而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同样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p><p>二、画龙点睛,升华主题</p><p>在新授教学内容时,适时适当地嵌入一句乃至一首优美的诗词,易于把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化,从而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妙用。</p><p>例如在学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时,我吟咏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及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并分别提出,山寺桃花开花较晚,红杏探出墙头,秋天菊花开放,分别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会深入分析思考,这样学生既受到文化熏陶,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起到一举多得之效。</p><p>又如在学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时,引用了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引导学生分析草与豆之间的关系,这样使教学内容非常形象生动、学生乐于接受。</p><p>三、以诗深化,意味深长</p><p>良好的开端并不等于成功的全部,而结课的失当也会导致功亏一篑,以诗词结尾,既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受到鼓舞和教育,产生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p><p>例如在学习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后,引用辛弃疾的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学生运用所学过知识分析“丰年”与“蛙声”之间的关系,深化本节的主题,使学生更加重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又如学习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让学生辨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从而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学习的乐趣。</p><p>四、启迪思维,培养能力</p><p>以诗词为载体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理解、运用能力的试题屡见不鲜,在试题中运用诗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p><p>例如:1、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p><p>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p><p>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p><p>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p><p>2、“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诗中的“绿”真实是由衣藻等大量植物繁殖引起,请问衣藻属于下列哪类植物( )</p><p>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藻类植物 D、种子植物</p><p>3、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中描写燕子的什么行为( )</p><p>A、求偶 B、筑巢 C、育雏 D、产卵</p><p>用诗词命制试题,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效率更有成效。</p><p>课堂中浓郁的文学艺术色彩,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让学生在受到文学艺术熏陶的同时,更乐于接受科学知识,让生物学课堂充满活力,增强生物语言的艺术魅力。</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