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21:02

教案:血液循环

<p>教学目标</p><p>知识目标</p><p>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p><p>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p><p>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p><p>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p><p>能力目标</p><p>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p><p>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p><p>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p><p>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p><p>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p><p>情感目标</p><p>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p><p>2、介绍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p><p>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p><p>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p><p>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p><p>教学建议</p><p>教材分析</p><p>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p><p>教法建议</p><p>关于《血液循环》:</p><p>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p><p>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p><p>3、 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p><p>关于《血压》:</p><p>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p><p>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p><p>1mmHg=0.133千帕</p><p>1千帕= 7.5mmHg</p><p>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p><p>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 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最好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最好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p><p>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最好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p><p>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p><p>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p><p>关于《脉搏》</p><p>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p><p>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p><p>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p><p>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p><p>具体教学过程:</p><p>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p><p>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p><p>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p><p>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p><p>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p><p>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p><p>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p><p>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p><p>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p><p>课时安排:</p><p>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p><p>教学设计示例</p><p>第一课时 血液循环</p><p>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p><p>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p><p>板书 第三节 血液循环</p><p>一、 血液循环</p><p>(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p><p>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心室动脉)</p><p>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p><p>板书:(二)途径</p><p>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p><p>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p><p>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p><p>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p><p>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p><p>(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p><p>(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p><p>反馈观察情况。</p><p>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p><p>指导观察:</p><p>(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p><p>(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p><p>反馈观察情况</p><p>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p><p>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p><p>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p><p>(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p><p>(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p><p>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p><p>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p><p>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p><p>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p><p>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p><p>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p><p>(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p><p>6.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p><p>(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p><p>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p><p>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p><p>(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p><p>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p><p>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p><p>教师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p><p>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p><p>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p><p>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p><p>回答: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p><p>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p><p>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p><p>教师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p><p>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p><p>板书:</p><p>(三)血液循环的意义</p><p>探究活动</p><p>调查:心脏病发病原因心</p><p>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同学们可查阅有关心脏病的资料:心脏病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选一个发病原因,进行社会调查,去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比较,得出调查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p><p>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p><p>题目: * * * * * * * * * * *的调查报告</p><p>摘要:简介报告内容</p><p>正文:调查的目的</p><p>调查的方法</p><p>调查过程</p><p>调查的结论</p><p>作者的建议</p><p>参考资料:列举主要的。</p><p>附 抽烟与心脏病的调查报告</p><p>摘要:心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与遗传、饮食等有关。通过我们从计算机网上查阅的资料,得知与心脏病有关的内容有多种,如:体重与心脏病,年龄与心脏病,性别与心脏病,摄入糖的量与心脏病,摄入脂肪的量与心脏病,饮酒与心脏病,抽烟与心脏病,心脏病的遗传,摄入纤维素的量与心脏病等等,为此,我们班同学就抽烟与心脏病一题进行社会调查。</p><p>调查的目的:通过调查心脏病患者有无抽烟的嗜好,使人们了解抽烟有害于心脏,从而自觉养成不吸烟的好习惯,学会保健。</p><p>调查的方法:调查访问。</p><p>调查过程:</p><p>1.收据数据:全班同学分成10个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段去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到几个心脏病医院或到某几个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去调查访问:记录本医院有多少心脏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烟的历史。有的到社区、街道去调查访问有心脏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烟的嗜好。(调查的人数越多,误差越小)</p><p>2.数据的整理:回学校各组汇报调查数据,用计算机对全班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柱状图表表示结果。</p><p>3.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有吸烟嗜好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与无吸烟史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的多少。(可直接看两个柱状图的高低。)</p><p>得出调查的结论:吸烟与心脏病有一定的关系。</p><p>作者的建议:全班同学可向全校同学乃至全社会发出倡议:为了自己的健康,请不要吸烟。</p><p>列举主要的参考资料。</p><p>探究活动</p><p>血压与运动的关系</p><p>[提出问题]剧烈运动后会引起血压的变化吗?</p><p>[做出假设]</p><p>如果剧烈运动后使血压升高,那么,测一个人运动后的血压会比他安静时的血压数值增加。</p><p>[设计并完成实验]</p><p>设计:对比实验</p><p>对照组:安静时的血压</p><p>实验组:剧烈运动后的血压</p><p>方法步骤:</p><p>1. 测安静时的血压: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测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p><p>2. 到操场剧烈运动10分钟(可以跑步,打篮球,跳绳等)</p><p>3. 运动完毕后立即测量血压,记录数值。</p><p>4. 整理血压计:用毕后,立刻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p><p>5. 把数值填写在下面表格中并进行数据的整理,求平均值。</p><p>血压统计表</p><p>被测的</p><p>同学</p><p>测量值 收缩压/舒张压(千帕)</p><p>安静时的血压</p><p>剧烈运动后的血压</p><p>第一次</p><p>第二次</p><p>第三次</p><p>平均值</p><p>同学A</p><p>同学B</p><p>同学C</p><p>同学D</p><p>同学E</p><p>┅┅</p><p>总平均值 千帕</p><p>6. 比较个人安静时的血压和剧烈运动后的血压数值,并比较小组安静时的平均血压和剧烈运动后的平均血压数值,分析实验结果的原因。</p><p>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运动会使血压升高。</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案: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