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p>以下是优学生物网为您推荐的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p><p>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p><p>一、教材分析</p><p>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鲁教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三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营养物质、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等物质在体内的运输等一系列知识作好了铺垫;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人体的新陈代谢直接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意义,加深学生对人与生 物圈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p><p>二、学情分析</p><p>本届学生是取消小升初考试后的第一届学生,由于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惯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倡导分层次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p><p>三、设计理念</p><p>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标准》明确规定,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问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生物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问题为先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模型、图片、视频、PPT课件等资源,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四、教学目标</p><p>知识性目标: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p><p>概述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p><p>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p><p>技能性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p><p>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p><p>情感性目标: 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p><p>五、教学重点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呼吸运动的过程</p><p>六、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p><p>七、教学准备 1、肺泡的结构模型</p><p>2、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p><p>3、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p><p>4、呼吸运动电动模型</p><p>5、PPT课件</p><p>八、课时安排 1课时</p><p>九、教学过程</p><p>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p><p>导入新课</p><p>播放视频资料,展示新生儿啼哭、登山运动员登山、潜水员潜水携带氧气瓶画面,并提出问题:</p><p>1、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p><p>2、 登山运动员登山、或潜水员潜水时为什么都要带氧气瓶?</p><p>进行总结: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登山运动员和潜水员携带氧气瓶,也是为了呼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p><p>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积极思考,交流展示。</p><p>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课题,贴切自然。</p><p>呼吸系统的组成</p><p>PPT课件展示:体验与思考</p><p>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认真体会憋气时的感受。</p><p>过渡:可见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进行呼吸,呼吸对人体非常重要,呼吸由呼吸系统来完成。</p><p>PPT课件出示人体呼吸系统示意图,指导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完成以下两个问题:</p><p>1、 阅读课本,在空格处填上适当名称。</p><p>2、 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p><p>组织 学生进行回答,通过PPT课件总结第一个问题,通过肺泡模型和PPT课件总结第二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可有意识的让一部分后进生回答)</p><p>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下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p><p>多媒体课件展示:走进生活</p><p>1、日常生活中,我们 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为什么?</p><p>2、为什么吃饭时不要高声说话?</p><p>3、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亲自体验憋气时的感受,如实记录自己憋气的起止时间,并进行交流。</p><p>1、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圈点勾划。</p><p>2、 结合学案完成两个问题。</p><p>3、 展示自学成果。</p><p>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p><p>2、 展示小组合作学 习成果。 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 使学生认识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p><p>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表达能力。</p><p>通过有意识的提问后进生及适时的鼓励,增强后进生同学的自信心,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p><p>联系生活常识,利用所学新知识来解决学生熟知的 生活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p><p>引导学生注意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组织各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成果展示,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适时点拨,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p><p>PPT课件展示:分析与讨论</p><p>比较图片分析:北欧人的鼻子形状与赤道附近人的鼻子形状有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p><p>观察图片,进行比较,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p><p>进一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运用。</p><p>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p><p>反思与评价</p><p>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那么它是怎样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呢?</p><p>PPT课件展示:体验与思考</p><p>先将双手轻放于两肋处,进行深呼吸,感受肋骨的运动与胸廓的关系;然后将手轻放于胸骨处进行深呼吸,感受胸骨的运动与胸廓的关系;再将手轻放于腹部做深呼吸,体会腹部的变化与胸廓的关系。</p><p>组织学生交流体验的感受:</p><p>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p><p>演示呼吸运动电动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肋骨位置变化、胸廓的大小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p><p>1、 什么是呼吸运动?</p><p>2、 围成胸廓的骨和骨骼肌分别有哪些?</p><p>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然后通过PPT课件展示呼吸运动与胸廓的关系,归纳总结什么是呼吸运动,围成胸廓的骨和骨骼肌。并提出问题:</p><p>1、是哪些结构引起了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呢?</p><p>2、是胸廓的变化引起了呼吸,还是呼吸引起了胸廓的变化呢?</p><p>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学生的结论可先不做评价,充分让学生 对问题进行争论,然后通过模型进行探究。</p><p>模型演示1、肋骨的运动</p><p>(1) 请一位学生说出模型的各结构分别代表什么?</p><p>(2) 演示模型。</p><p>(3) (3)指导学生演示模型并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p><p>分析与讨论:描述肋间肌舒张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 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将引起胸廓容积怎样的变化?</p><p>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对讨论问题的见解。</p><p>PPT课件出示肋间肌处于舒张和收缩时的模型图片。并动态演示肋间肌处于舒张和收缩时脊柱到胸骨的距离。</p><p>归纳总结:肋间肌收缩/舒张胸廓增大/缩小胸廓容积增大/缩小肺扩张/回缩肺容积增大/缩小肺内压低于外界气压/高于外界气压吸气/呼气</p><p>过渡:肋间肌的舒缩改变的是胸廓横径的变化,膈肌的舒缩又会引起胸廓怎样的改变呢?</p><p>模型演示2、膈的运动</p><p>(1) 请一位学生说出模型的各结构分别代表什么?</p><p>(2) 预测下拉橡皮膜、松开橡皮膜时,小气</p><p>球的变化。</p><p>(3) 演示模型</p><p>指导学生演示模型。</p><p>分析与讨论:描述膈肌舒张和收缩时引起胸廓容积怎样的变化?</p><p>组织学生交流,展示。</p><p>PPT课件展示膈肌运动模型,动态演示下拉橡皮膜、松开橡皮膜时小气球的变化。</p><p>归纳总结:膈肌收缩/舒张膈顶部下降/回升胸廓扩大/缩小肺扩张/回缩肺容积增大/缩小肺内压低于 外界气压/高于外界气压吸气/呼气</p><p>再一次回到原来的问题:</p><p>1、是哪些结构引起了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呢?</p><p>2、是胸廓的变化引起了呼吸,还是呼吸引起了胸廓的变化呢?</p><p>组织学生对问题进一步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p><p>过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吗?</p><p>组织学生表达交流,并给予鼓励性评价,</p><p>PPT课件展示结论: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p><p>组织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p><p>根据多媒体课件的提示,进行体验和 交流。</p><p>在老师指导下,观察呼吸运动电动模型,并通过阅读课本对问题进行解决。</p><p>小组间进行讨论,统一本组意见并进行交流展示。</p><p>观看老师演示 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并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p><p>讨论问题,得出结论。</p><p>观看老师演示, 小组成员合作演示,</p><p>讨论问题,得出结论。</p><p>以小组为单位再一次对问题进行探究,小组成员达共识。</p><p>学生或思考、或看书,完成老师的问题。</p><p>结合课本、学案对本节课进行梳理、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p><p>通过体验,让学生感受胸廓的变化,从而引起质疑,呼吸与胸廓有什么关系,激发起其求知的欲望。</p><p>通过直观教具,再现动态生理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形象,进一步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p><p>通过提出问题 ,自然过渡到呼吸运动的过程的探究。</p><p>对学生的回答先不做出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p><p>通过演示模型,观察演示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对疑难问题再组织讨论、分析,很自然的解决了重点,突了破难点。</p><p>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描述、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能力。</p><p>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p><p>随</p><p>堂</p><p>反</p><p>馈 略 略 对所学知识巩固训练。</p><p>附:板书设计</p><p>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p><p>一、 呼吸系统的组成</p><p>鼻腔</p><p>咽</p><p>呼吸道 喉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p><p>气管 清洁、温暖、湿润空气</p><p>支气管</p><p>肺 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p><p>呼吸肌收缩和舒张</p><p>二、肺泡与 外界的气体交换 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 缩小</p><p>吸气动作 肺被动的扩张和回缩</p><p>呼吸运动 过程 肺内气压下降和升高</p><p>呼气动作 气体进出肺泡</p><p>吸气和呼气</p><p>更多内容,请关注优学生物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