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
<p>1 设计思想</p><p>《生物课程标准》认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节内容虽然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但是又由于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可以采取探究式,从感性材料入手,层层设问,逐渐深化知识;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拓展探究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究能力。</p><p>2 教材分析</p><p>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在细胞这一主题中,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突出了“活细胞”的特性,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ATP是生命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传递的“中转站”,它既区别于被形容为“生命燃料”的糖类和储能物质脂肪,又为后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具体能量的转化过程作了铺垫,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p><p>3 学情分析</p><p>必修1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已明确了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能源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作了铺垫,也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必修1第三章以及初中时学生也已经接触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现象,这又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p><p>4 教学目标的确定</p><p>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有关的表述是“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其中内容包括ATP的分子结构及其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的利用等。依据新课程、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p><p>①知识目标: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p><p>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p><p>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体验玩中学的乐趣。</p><p>5 教学重点和难点</p><p>重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p><p>6 教学策略</p><p>教学内容</p><p>基本策略</p><p>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该部分内容抽象,首先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搭建建构脚手架;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加深对生物学科本质的理解;通过“通货”的比喻,理解直接能源物质与主要能源物质的区别</p><p>ATP的结构简式 通过ATP药物实物呈现,增强学生对ATP的感性认识;通过阅读资料ATP药物说明书和课件呈现ATP的结构,以及“写一写”等环节,加强学生对ATP的理解。</p><p>ATP与ADP相互转化 通过资料2,让学生分析数据,从中体验ATP在细胞中的特点,可继续采用“通货”的比喻,并通过动画形式,图文转化提问,学生算一算等师生互动活动,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归纳,注意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并与ATP的结构、功能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p><p>ATP的利用</p><p>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举一举例;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图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p><p>7 教学过程</p><p>7.1 环节一:引入的设计</p><p>〖游戏情景创设〗——引入</p><p>(1)课件显示:游戏规则</p><p>让学生体验该游戏蕴藏着的奇妙和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进入问题情景:该游戏中,手臂自动上举需不需要消耗能量?</p><p>(2)引导复习:通过问题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能源物质。</p><p>并通过问题:细胞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中都储存着大量稳定的化学能,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引出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并通过介绍实验材料,要求学生探究验证实验。</p><p>(3)实验设计探究:萤火虫的荧光粉发光实验</p><p>实验操作:A.用小刀将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置入甲、乙两只试管中,分别各加入 2m水;</p><p>现象:两只试管均有短时间的黄色荧光出现。</p><p>B.待黄色荧光消失后,在甲试管中加入2ml葡萄糖溶液,在乙试管中加 入 2mlATP溶液。</p><p>现象:甲试管不发光,乙试管发光。</p><p>问题: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p><p>(学生阅读、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回答实验中的问题)</p><p>〖结论〗: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p><p>衔 接:ATP既然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物质,我们大家现在在思考等活动都要消耗该物质,那么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近距离来认识它。</p><p>7.2 环节二:ATP结构的教学设计</p><p>ATP是什么物质呢?</p><p>(1)教师呈现ATP药物及说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ATP的结构,化学和物理性质等。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ATP的结构简式。巩固知识。</p><p>(2)课件显示ATP结构动画(教师讲解)</p><p>(3)向学生介绍腺苷、磷酸基,讲授ATP的分子简式及断键方式,让学生了解高能磷酸键。</p><p>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形成对ATP的理性认识。</p><p>衔 接:大家知道ATP这种物质的一些特征,但是它在活细胞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呈现资料2</p><p>7.3 环节三: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p><p>〖情景创设〗:如果一个人不吃不喝,大约至少能活3天,也就是我们体内的自由水可以使人使用3天。那么人体如果没有ATP的合成,又能活多长的时间呢?(联系人体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p>〖数据显示〗:氰化钾它就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但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p><p>〖问题〗:大家可以跟自己的体重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呢?</p><p>(通过师生互动,得出ATP的特性就是:含量少,转化快。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问题〗:ATP和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p><p>呈现资料3:算一算。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ATP中的能量和葡萄糖中的比起来还很小,同时老师通过“通货”的比喻,将ATP比作零用钱,它会随着花销而减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生活必须不断兑开大面值的钞票给予补充,强调有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可以被用来合成ATP,这样就更能深刻理解“通货”这个比喻;并通过动画形式播放ATP与ADP相互转化,图文转化提问,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p><p>〖问题〗: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由谁来提供呢?</p><p>(学生结合书上图片,开动脑筋,自己找出ATP形成的途径,并理解;教师再作详细总结。)</p><p>〖问题〗:该转化是不是可逆反应?</p><p>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强调此转化过程能量是不可逆,反应过程也是不可逆的。(可以让学生关于这个文图展开讨论,提示:从反应过程的酶、反应场所、能量不同几个方面分析讨论。)</p><p>衔 接:我们拿着ATP这种货币,到底能买点什么东西呢?换句话说,ATP有哪些利用途径呢?</p><p>7.4 环节四:ATP的利用教学设计</p><p>通过说一说,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归纳ATP利用的几种形式。</p><p>〖教师讲解〗 :</p><p>(1)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p><p>(2)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细胞内消耗能源物质的顺序是:</p><p>糖类 脂肪 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利用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而且糖类中的能量需要分解释放传递给ATP,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才能供给各种生命活动利用,从而解决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的矛盾。</p><p>(3)直接供给生命活动能量的能源物资是ATP。在生物体内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中,ATP是一种关键物资。ATP是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它有利于能量的运输和协调供给,如线粒体呼吸释放能量合成的ATP,可以转移到细胞膜用于主动运输和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从而解决“产能”和“用能”在空间上的矛盾。</p><p>〖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p><p>(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机械能、化学能、电能、渗透能、光能等其它形式的能量。)</p><p>7.5 环节五:总结设计</p><p>通过黑板的概念图对能源物质进行总结,强调ATP和ADP相互转变及其能量的来源与去路。细胞内既有吸能反应,又有放能反应,吸能联系ATP的水解,放能联系ATP的合成,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与放能中循环流通。因此,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p><p>然后把本节课的课题写出:细胞的能量“通货”——ATP</p><p>7.6 环节六:〖评价反馈〗——学生做导学提纲中的练习题,教师检查讲评。</p><p>7.7 环节七:课外探究设计</p><p>〖课外探究〗 :</p><p>课前“手臂自动举起”实验的机理是什么?再次体验,尝试,并查找资料,提出假设和解释。</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