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16:39

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p>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p><p>Ⅰ教材分析</p><p>教学目标</p><p>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p><p>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p><p>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p><p>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p><p>教学重点</p><p>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p><p>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p><p>课时安排:2课时</p><p>Ⅱ教学过程</p><p>1.导人新课</p><p>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p><p>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p><p>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p><p>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p><p>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p><p>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p><p>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p><p>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p><p>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p><p>2.1测量胸围差</p><p>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p><p>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p><p>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p><p>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p><p>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p><p>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p><p>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p><p>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p><p>讨论提纲如下:</p><p>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p><p>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p><p>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p><p>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p><p>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p><p>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p><p>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p><p>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p><p>2.3模拟膈肌运动</p><p>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p><p>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p>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p><p>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p><p>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p><p>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说出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的关系,留下悬念: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p><p>(第二课时)</p><p>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p><p>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p><p>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p><p>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p><p>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p><p>a.按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装置操作;</p><p>b.取两个锥形瓶,分别装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为什么在实验置中设置甲瓶?</p><p>c.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了什么?</p><p>d.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p><p>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耳球向另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p><p>3.气体交换原理</p><p>嗅到教师喷出的香水,理解气体总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p><p>向教室内喷洒香水,引导学生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说明气体进入人体也遵循3.1扩散原理。</p><p>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p><p>3.1.1观看挂图,认真听老师讲解。理清思路,综合概括。</p><p>3.1.2回忆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的答案。</p><p>3.1.3引导学生归纳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内的过程,并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p><p>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自己解决疑惑。</p><p>提问: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p><p>3.1.4小结和练习</p><p>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蛄本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p><p>课后实践</p><p>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p><p>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并给予评价。</p><p>Ⅲ 教学反思</p><p>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