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p>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p><p>Ⅰ 教材分析</p><p>一、教学目标</p><p>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p><p>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p><p>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p><p>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p><p>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p><p>二、教学重点</p><p>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p><p>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p><p>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p><p>三、教学准备</p><p>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p><p>2.相关的实验准备。</p><p>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p><p>4.课时分配 2课时</p><p>Ⅱ 教学过程</p><p>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p><p>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p><p>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p><p>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p><p>1.消化系统的组成</p><p>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p><p>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p><p>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p><p>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p><p>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p><p>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p><p>2.2提出问题</p><p>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p><p>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p><p>2.3制定并实施计划</p><p>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p><p>教师巡回指导、答疑。</p><p>提出改进意见。</p><p>2.5表达交流、</p><p>2.6得出结论</p><p>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p><p>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p><p>概括出消化的概念。</p><p>三、消化的全过程</p><p>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p><p>思考、回答问题。</p><p>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p><p>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p><p>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p><p>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p><p>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p><p>四、营养物质的吸收</p><p>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p><p>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p><p>4.1小肠的特点</p><p>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p><p>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p><p>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p><p>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p><p>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p><p>五、小结、课后练习</p><p>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p><p>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p><p>Ⅲ 教学反思</p><p>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 ,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