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p>教学目标:</p><p>1.知识目标</p><p>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p><p>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p><p>2.能力目标</p><p>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p><p>课前准备:</p><p>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p><p>教学过程:</p><p>教学环节及时间</p><p>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p><p>创设情景</p><p>激发兴趣</p><p>2分钟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p><p>提出问题</p><p>导入新课</p><p>2分钟 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p><p>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p><p>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p><p>自主学习</p><p>合作探究</p><p>8分钟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p><p>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p><p>【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p><p>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p><p>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p><p>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p><p>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p><p>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p><p>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p><p>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 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p><p>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p><p>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p><p>组织交流</p><p>点拨建构</p><p>18分钟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p><p>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p><p>1. 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p><p>动物有哪些</p><p>生命现象? 植物有哪些</p><p>生命现象?</p><p>1</p><p>2</p><p>3</p><p>4</p><p>5</p><p>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p><p>3.现在各小组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吧。</p><p>一组:我们发现人体需要饭菜,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我们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p><p>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p><p>其他组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p><p>二组: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尿、排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p><p>教师及时点拨,指出排便与排尿的区别。</p><p>并解释生物从外界摄取食物,然后将废物排除体外的现象,称为新陈代谢</p><p>三组:我们发现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p><p>教师追问:植物需要呼吸吗?</p><p>教师明确: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p><p>四组: 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也能从小长大,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p><p>师:说的多好啊!生长发育是生物比较明显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吧。(教师播放课件:一粒种子逐渐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视频。)</p><p>五组:刚才老师让我们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刺激后也会作出反应,结论: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p><p>教师追问: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p><p>教师强调: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成为应激性。</p><p>六组:我们从插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动物和植物也能繁殖后代,我们猜想细菌等微生物也有繁殖的生命现象。</p><p>教师补充: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腐败变质,这就是由于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导致的。</p><p>七组:我们从插图上观察到,猫妈妈的三个孩子,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浅,只有一只小猫长得像妈妈。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p><p>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分析,并完成表格。</p><p>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同学再补充。</p><p>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及时补充,在活动中体会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p><p>通过思考和教师的提示,学生回答:植物也要呼吸。</p><p>观看视频,领略生命的孕育和生长之神奇。</p><p>通过碰触含羞草,理解植物对外界刺激也能做出反应,只不过不如动物的反应明显。</p><p>补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就是植物的繁殖现象。</p><p>结合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不同特征,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p><p>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插图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的生命现象,进而推广到微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是普遍存在的。</p><p>在小组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充分的绽放。</p><p>教材中出现了新陈代谢这一名词,学生非常陌生,在此,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对后面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基础。</p><p>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增强了自信心。</p><p>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熏陶。</p><p>让学生明确各种生物的繁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p><p>【过渡语】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p><p>1.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p><p>2.课件展示:青蛙的保护色,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蚯蚓疏松土壤……这说明了什么?</p><p>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p><p>根据教师提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并补充刚才没有讨论到的问题。</p><p>引导全面认识生物所据有的生命现象</p><p>让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辩证观点。</p><p>归纳总结</p><p>迁移应用</p><p>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p><p>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以下几点:</p><p>(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p><p>(2)能生长发育。</p><p>(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p><p>(4)具有应激性。</p><p>(5)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p><p>(6)都有一定的结构。</p><p>(7) 能繁殖后代</p><p>2.迁移应用: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p><p>【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将重点概念进行梳理、归纳、记忆。</p><p>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学以致用,学会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在应用中巩固了重要概念: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p><p>课堂达标检测 课堂达标检测题:</p><p>A类:《生物助学》第3页 第 9 题。</p><p>B类:教材第5页第1、2题。</p><p>课下作业:</p><p>A类:《生物助学》第2页 1—8题。</p><p>B类:教材第5页第3题。</p><p>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p><p>板书设计:</p><p>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p><p>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p><p>动物:举例 有一定的结构。</p><p>植物:举例 生长发育</p><p>微生物:举例 繁殖后代</p><p>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应激性</p><p>新陈代谢</p><p>适应并影响环境</p><p>具有遗传变异现象</p><p>教学反思:</p><p>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课的开篇,不但要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激趣—探究”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生物,然后观察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最后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学生物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很实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合拢叶片的实例、种子萌发长成参天大树的画面,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