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一课时
</P><P><P>教学目的<P>1。知识方面<P>(1)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P>(2)理解鱼的生殖发育特点。<P>(3)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P>2。能力方面<P>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P>3。思想情感方面<P>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的实验,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P>教学重点<P>1。通过学生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因为修订后的大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以本节课把以上内容列为重点。<P>2。鱼类的主要特征。<P>教学难点<P>1。学会对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因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方法是较难掌握的。<P>2。动脉与静脉的概念,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P>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等概念,因此应该让他们学的扎实,为以后学习其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容易混淆的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概念认识清楚。<P>教具准备<P>鲫鱼骨骼的标本、活鲫鱼(或其他的鱼)、剖开体壁的鲫鱼或鲫鱼内部结构模型、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软件、鲫鱼的内部结构剪贴图。<P>课时安排<P>2课时(2课时最好连排)。<P>教学过程<P>第一课时<BR><P>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采用实验观察操作与教学同步的方法):<P>学生观察活鲫鱼<BR>→<BR>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置疑导入本节内容<BR>→<BR>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BR>→<BR>师生共同分析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BR><P>2。教学过程说明:<P>以实物演示为情境,让学生观察鲫鱼的骨骼,提出问题:以前学过的动物有这样的骨骼结构吗?从而导入本章引言,无脊椎动物(无脊柱),脊椎动物(有脊柱)。<P>(1)鲫鱼外部形态的观察:<P>教师可让每个学生观察(一两分钟)摆在各实验小组面前的活鲫鱼,或教师用多媒体软件放鲫鱼在水中游动的图像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结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诱导学生分析讨论观察到的鲫鱼外部形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关于体色、体形、鳞片的作用,学生容易理解。鳍的作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在一个鱼缸里放三条鱼,一条剪去尾鳍,一条剪去胸鳍和腹鳍,一条正常的鱼,观察三种情况鲫鱼的运动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自然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并能快速游泳离不开各种鳍的协调作用。<P>关于侧线是感觉器官,学生一般不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鳞片上的小孔,这时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疑:我们用肉眼看到的鱼体两侧鳞片上排列成行的小孔是什么?学生会答出是侧线。接着教师提出:鱼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感觉外界刺激呢?学生积极思考分析答出侧线的作用。<P>(2)结构和生理:(边观察边分析总结)<P>①观察鲫鱼的呼吸系统<P>可让学生用解剖针从鱼的口穿入,从腮盖后缘的鳃孔穿出。再用解剖针试探鱼的鼻孔是否与口腔相通,接着观察鲫鱼不断的让水从口流入,再从鳃孔流出,口与鳃盖交替开放和闭合,同时提出问题水是怎样从鱼的口进入经过鳃进行呼吸的?养鱼时为什么再给鱼换水之前应先把自来水存放一段时间再换入鱼缸?若将煮沸的自来水放凉之后马上给鱼换水,鱼将如何?让各实验小组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引起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P>关于鲫鱼鳃的结构可用多媒体软件或挂图及取走体壁的鱼的内脏模型指导学生观察或取一片新鲜鳃先看一看颜色,再辨认鳃耙、鳃丝、鳃弓。同时观察时把实物同结构图联系起来,然后取一根鳃丝在显微镜下(或微型投影仪)让学生观察,看到鳃丝中的毛细血管是鲜红的,让学生分析讨论鲫鱼是怎样用鳃来完成气体交换的,再想一想鳃丝、鳃弓、鳃耙的作用是什么?(鳃弓支持作用,鳃耙过滤食物和沙粒,在鳃丝里进行气体交换)让学生图示小结鲫鱼鳃部气体交换的过程:<P>溶解氧较多的水→口→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鳃孔→将二氧化碳排到水中。<P>注意: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鱼全部用鳃呼吸,教师可将其布置为课后问题,让学生观察泥鳅、黄鳝、鳗鲡的呼吸(泥鳅用肠辅助呼吸,黄鳝是喉表皮辅助呼吸,鳗鲡是皮助辅助呼吸,鱼的鼻孔无呼吸作用),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P>②观察</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