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人教版)
<p><BR><p>第四节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P><p>教学目标:</P><p>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P><p>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P><p>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P><p>重点难点:</P><p>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P><p>难点:病毒的结构。</P><p>课前准备</P><p>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P><p>教学设计</P><p>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P><p>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P><p>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P><p>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P><p>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P><p>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P><p>设疑,引入新课:</P><p>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P><p>艾滋病: 症状、特征、传染途径</P><p>艾滋病的预防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P><p>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P><p>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P><p>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P><p>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P><p>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P><p>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P><p>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P><p>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病毒的发现过程</P><p>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有目的的学习。</P><p>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P><p>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P><p>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P><p>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P><p>给予评价病毒特征:小,纳</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