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1:15:50

生物教学设计: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p><BR>1、干热灭菌法<BR>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BR>2、湿热灭菌<BR>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实罐灭菌<BR>3、过滤除菌<BR>4、放射线灭菌<BR>二、常用的消毒剂<BR>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廉;对人、畜无害;能长期保存;溶解度大;无腐蚀性等。<BR>消毒剂种类:氧化剂、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BR>相对药效:<BR>三、影响灭菌与消毒因素<BR>1、微生物种类<BR>2、培养基<BR>3、消毒剂<BR>4、环境因素<BR>5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作用<BR>能直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化学药物。<BR>化学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个环节,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致死。<BR>一、抗代谢物<BR>结构上类似,竞争性地与酶结合,只有当正常代谢物量少或不存在时才起作用。<BR>最常用的是磺胺类药物。是氨苯磺胺衍生物,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而PABA是叶酸分子组成。叶酸是辅酶,在氨基酸、维生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细菌需自己合成叶酸,而人和动物利用现成叶酸,因此不受磺胺干扰。<BR>还有异烟肼rimifon,是吡哆醇对抗物。<BR>二、抗生素<BR>作用范围:抗菌谱<BR>作用位点:<BR>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多氧霉素<BR>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肽类,多烯类<BR>3、干扰蛋白合成:抑制而非杀死<BR>4、阻碍核酸合成:对细胞有毒<BR>三、微生物抗药性<BR>对药物的适应性即是抗药性。<BR>抗药性主要表现(产生机制)<BR>1、菌体内产生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BR>2、改变膜的透性而导致抗药性产生<BR>3、被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改变<BR>4、形成救护途径。<BR>五章:微生物遗传<BR>遗传heredity—亲代将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子代。<BR>遗传性—子代总保持与亲代相同的生物学特性。<BR>遗传型genotype—生物体所具有的全套遗传物质总称。又称基因型。<BR>表型phenotype—特定环境中生物体表现出的种种形态与生理特征。<BR>变异variation— 遗传型的改变。<BR>适应或饰变modification—表型的改变。<BR>基因—指带有足以决定一个蛋白质全部组成所需信息的最短DNA片段。<BR>菌株&amp;克隆—指一组遗传型相同的细胞群。<BR>微生物在遗传上特点:<BR>1、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BR>2、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BR>3、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作性强。大多是无性生殖,变异易保留。<BR>1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BR>一、证明经典实验<BR>(一)转化实验<BR>2023,Griffith首次发现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转化现象。<BR>2023,Avery等在离体条件下重复这一实验,并对转化本质进行了研究。<BR>终于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R>Griffith转化实验:<BR>Avery转化实验<BR>(二)噬菌体T2的感染实验<BR>2023,Hershey &amp; Chase 用E. coli, phage T2做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实验。<BR>蛋白质只含S不含P,DNA只含P不含S,分别用35S、32P标记E. coli, 用T2感染,得到35ST2、32PT2。<BR>实验过程(插入)<BR>(三)病毒拆开与重建实验<BR>2023,Fraenkel &amp; Conrat 用TMV(烟草花叶病毒)和HRV(霍氏车前病毒)进行实验,说明遗传信息在RNA中。<BR>(插入)<BR>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存在方式<BR>(一)细胞水平<BR>(二)核水平(plasmid)<BR>(三)染色体水平<BR>(四)核酸水平<BR>(五)基因水平(遗传功能单位)<BR>(六)密码子水平(遗传信息单位)<BR>(七)核苷酸水平(最低突变或交换单位)<BR>染色体外遗传物质—质粒<BR>染色体外,独立存在的,能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BR>双股环状DNA,可游离存在,也可整合到宿主DNA上。<BR>吖啶类染料、高温、某些离子作用可消除质粒。<BR>附加体episome:质粒插入到染色体上和染色体一起复制。<BR>质粒种类<BR>1、F因子(致育因子):大肠杆菌中发现,含质粒为F+(</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物教学设计: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