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打折”现象及对策分析
<p>【摘 要】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打折”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出建议。<br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现状 对策<br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通过生物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以及独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形式。<br />新课程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理说,实施新课程应将实验教学的功能发挥极至,可是,为什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生物实验教学还是被“打折”呢?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有最好的理念和最好的教材也是空的。因此,我们探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打折”现象的成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显得特别重要。<br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打折”现象<br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编辑的得很精致,设置了“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目前,很多老师虽然嘴里能把新课程理念讲得头头是道,大讲特讲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的实验教学却偏离了应有的方向。下面以我校(省重点中学)为例,讲述高中生物实验的开设情况。<br />实验名称 开设情况 主要原因<br />必修1<br />分子与细胞 (1)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开设<br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开设<br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没开 《省教学指导意见》不作要求<br />(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没开 选做<br />(5)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没开 黑藻实验材料没有,《教学指导意见》线粒体的观察不作要求<br />(6)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没开 只做教师演示实验<br />(7)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开设<br />(8)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没开 只进行课堂实验设计<br />(9)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没开 《省教学指导意见》不作要求<br />(10)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开设<br />(11)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开设<br />(12)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开设<br />(13)细胞大小与物质的运输的关系 没开 《省教学指导意见》不作要求<br />必修2<br />遗传与进化 (1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没开 实验比较简单<br />(15)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开设<br />(16)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没开 《省教学指导意见》不作要求<br />(17)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没开 实验时间较长,难操作<br />必修3<br />稳态与环境 (18)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没开 实验比较复杂<br />(19)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没开 实验时间较长,只进行课堂实验设计<br />(20)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群密度 没开 野外活动实施困难<br />(2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没开 学校缺乏无菌培养条件<br />(2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没开 野外活动实施困难<br />(2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没开 考纲不作要求<br />(2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没开 实验时间较长,统一实施困难<br />由上表可知,人教版的生物必修的三册教材共有20几个实验,一般的学校只开设7-8个实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打折”现象非常严重。<br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打折”现象的原因分析<br />1.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br />相对于中学理化实验而言,有些生物学实验的开设受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较为突出。这是影响开课率不足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br />首先,是有些实验的实施受实验材料的制约。许多生物学实验要求使用新鲜的活体材料,因此只能在实验前有限的时间内购买和保存材料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材料保存时间过长则会失去活性。<br />其次,许多学校生物学实验设备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学更是缺乏新课程必备实验器材,实验开设遇到了很大的障碍。<br />2、高考功利性太强,为应试而教<br />高中生物教学往往直接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老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高考的功利性,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生物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从应试层面来看,对一些识记性内容的掌握并不一定要通过动手实验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时通过考前突击,完全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例如,2023年高考江苏卷第34题就明显具有这样的特点。<br />(2023江苏)34.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br />(1)请将下列实验名称与材料、试剂、用具的对应关系用连线表示,每项只准选择一次<br />实验名称 材料、试剂、用具<br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黑藻<br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斐林试剂<br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碘液<br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载玻片<br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乙醇<br />由于高考应试的功利心理,导致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时,只要求机械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和结论,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学生只是简单地从识记中获取知识,学习毫无开创性可言。</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