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生活的动物》教学案例及反思
<p>一、教学目标<br>(一)知识目标<br>1.总结归纳鱼类的基本特征;<br>2.了解其他水生生物的种类;<br>3.知道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br>(二)能力目标<br>1.具有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br>2.锻炼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br>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br>(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r>1.通过小组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习的兴趣;<br>2.了解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br>二、教学重点<br>1.鱼类基本特征的总结<br>2.其他水生动物的分类<br>3.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br><br>三、教学难点<br>1.鱼类基本特征的理解及实际运用<br>2.其他水生动物的分类<br><br>四、教授课时<br>1课时<br><br>五、教学准备<br>(一)学生课前准备<br>已经完成了鱼类运动、呼吸等基本结构特征的学习<br>(二)教师课前准备<br>制作“鱼类辨析”游戏的图片<br>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br><br>六、教学过程:<br>(一)鱼类特征的总结:<br>通过展示代表性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鱼类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br>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出现上下颌的分化;有脊柱……<br><br>(二)水生动物的分类<br>1.小组合作,进行鱼类的辨析<br>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发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动物的图画和文字介绍。同学们在仔细观察后对其是否属于鱼类进行辨析。是鱼说出依据,不是鱼的说明其与鱼类的异同点。<br>一定时间后由小组派代表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br><br>海马:1.身体侧扁,全身无鳞躯干被骨板包围<br>2.有脊柱<br>3.终生生活在水中.能以直立状前进<br>4.用鳃呼吸<br>(鱼)<br>鲸:1.体形流线型,俗称鲸鱼<br>2.皮肤裸出,没有体毛<br>3.有脊柱<br>4.用肺呼吸<br>5.胎生、哺乳.<br>(哺乳动物)<br>海龟:1.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br>2.有脊柱<br>3.用肺呼吸<br>4.陆地繁殖,卵生<br>(爬行动物)<br>螃蟹:1.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br>2.身体分节,具有分节的附肢<br>3.用鳃呼吸<br>(甲壳动物)<br>章鱼: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br>2.用鳃呼吸<br>(软体动物)<br>水母:1.身体呈辐射对称<br>2.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br>3.具有伸出的口腕<br>3.无呼吸系统<br>(腔肠动物)<br><br>2.教师分析答案<br>对答案进行判断分析<br>引导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介绍各自分类学地位及其他代表种类<br>3.布置任务:<br>鲨鱼是鱼吗?<br>由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判断<br><br>(三)水域环境的保护<br>1.水域环境的保护的紧迫性<br>展示赤潮图片,介绍赤潮成因,危害;<br><br>2.水域环境的保护的成功实例<br>洞庭湖退耕还湖后鸟类数量种类明显回升<br><br>3.保护水域环境从身边做起<br>生活污水的处理<br>废旧电池的处理<br><br>七、板书设计:<br>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br>一.鱼<br>1.游泳<br>2.呼吸<br>3.鱼类基本特征的总结<br>体表被鳞<br>用鳃呼吸<br>用鳍辅助游泳<br>有上下颌的分化<br>有脊柱<br>……<br>二.其他水生动物<br>1.哺乳动物:胎生哺乳<br>2.爬行动物:用肺呼吸陆地繁殖卵生<br>3.甲壳动物:体被甲体分节具有分节附肢<br>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br>5.腔肠动物:辐射对称具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br><br>三.水域环境的保护<br>1.水域环境的保护的紧迫性<br>赤潮成因,危害<br>2.水域环境的保护的成功实例<br>洞庭湖退耕还湖<br>3.保护水域环境从身边做起<br>生活污水的处理<br>废旧电池的处理 共2页,当前第1页1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