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摸底试题整理
<p>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牛肉、鸡蛋等均属于酸性食物</p><p>B.维生素C可用作食品营养强化剂</p><p>C.大量服用阿司匹林会出现水杨酸中毒症,可静脉滴注NaHCO3溶液</p><p>D. 人体内的蛋白质不断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p><p>2.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p><p>A.合金只能由金属熔合而成</p><p>B.硬铝、黄铜、生铁均属于合金</p><p>C.焊锡(锡铅合金)熔点比金属锡低</p><p>D.合金的硬度可以大于它的纯金属成分</p><p>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回收废旧电池主要目的是回收其中的金属</p><p>B. 是世界通用的循环再生标志,简称回收标志</p><p>C. 垃圾资源化的主要途径是卫生填埋</p><p>D.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p><p>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用熟石灰可处理酸性废水</p><p>B.用CaSO4可降低盐碱地(含Na2CO3、NaCl)土壤的碱性</p><p>C.处理废水时加入明矾作为消毒剂可以除去水中的杂质</p><p>D.向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以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含量</p><p>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 高吸水性树脂属于功能高分子材料</p><p>B.食品包装袋、食物保鲜膜等材料的主要成份是聚乙烯</p><p>C.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p><p>D.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线型结构、支链型结构和网状结构三类</p><p>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提高玻璃中SiO2的含量可以制成钢化玻璃</p><p>B.陶瓷、玻璃、水泥的生产都要用石灰石做原料</p><p>C.水泥由于具有水硬性而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p><p>D.普通玻璃的成分是Na2SiO3、CaSiO3和SiO2,主要成分是Na2SiO3</p><p>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p><p>B.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p><p>C.太阳能电池板中有高纯硅单质,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p><p>D.催化剂不仅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还可以提高目标产物在最终产物中的比率</p><p>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CO2和CH4都是温室气体</p><p>B.白色污染会加剧温室效应</p><p>C.室内空气比较洁净,几乎不存在污染物</p><p>D.为治理白色污染提出3R运动是指要做到废塑料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p><p>第2组:元素化合物</p><p>1.下列事实不能用金属活动性解释的是</p><p>A.生活中可用铝制的水壶烧水</p><p>B.镀锌铁制品破损后,镀层仍能保护铁制品</p><p>C .工业上常用热还原法冶炼铁,用电解法冶炼钠</p><p>D.电解法精炼铜时,其含有的Ag、Au杂质沉积在电解槽的底部</p><p>【说明】关注点为能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反应并解释相关现象。</p><p>2.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B、C、D、E、X是周期表给出元素组成的常见单质或化合物。</p><p>①</p><p>④ ⑤ ⑥</p><p>② ③ ⑦</p><p>Fe As</p><p>I.已知A、B、C、D、E、X存在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 )。</p><p>(1)若E为氧化物,则A的化学式为 ,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p><p>① 当X是碱性盐溶液,C分子中有22个电子时,表示X呈碱性的离子方程式为 ,用电子式表 示C的形成过程: 。</p><p>② 当X为金属单质时,则X与B的稀溶液反应生成C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p><p>(2)若E为单质气体,D为白色沉淀,A的化学式可能是 ,B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C与X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p><p>(3)若B为单质气体,D可与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生成C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则该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t℃时,在密闭恒容的某容器中投入等物质的量的D和水蒸气,一段时间后达平衡,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1,D的转化率为 。</p><p>Ⅱ.元素周期表是人们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工具</p><p>(1)列举一条能够说明⑤的非金属性强于④的事实: ,</p><p>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⑤的非金属性强于④的原因: 。</p><p>(2)As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p><p>(3)A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其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p><p>(4)Y由②⑥⑦三种元素组成,它的水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As可与Y的水溶液反应,生成H3AsO4,当消耗1 mol氧化剂时,电子转移了2 mo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p><p>【说明】使用本题时,希望从以下方面予以关注:</p><p>①知识:熟悉物质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p><p>②技能:练习化学用语的书写;</p><p>③思路方法:用反应规律指导元素化合物的推断;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递变规律</p><p>3. 图中X、Y、Z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其他为化合物,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部</p><p>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俗称磁性氧化铁;E是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氟酸反应。</p><p>(1)组成单质Y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M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p><p>为 ;R的化学式是 。</p><p>(2)一定条件下,Z与H2反应生成ZH4,ZH4的电子式为 。</p><p>(3)已知A与1 mol Al反应转化为X时(所有物质均为固体)。放出a kJ热量。写出该</p><p>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p><p>(4)写出A和D的稀溶液反应生成G的离子方程式: 。</p><p>(5)向含4mol D的稀溶液中,逐渐加入X</p><p>粉末至过量。假设生成的气体只有一</p><p>种,请在坐标系中画出n(X2+)随n(X)</p><p>变化的示意图,并标出n(X2+)的最大值。</p><p>【说明】本题关注无机物的转化;关注定量分析化学反应。</p><p>第3组: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p><p>1.已知:CO2(g) + 3H2(g) CH3OH(g) + H2O(g) H=-49.0 kJmol-1。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p><p>A.3 min时,用CO2的浓度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等于</p><p>用CH3OH的浓度表示的逆反应速率</p><p>B.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p><p>(H2)=0.225 molL-1min-1</p><p>C.13min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氦气,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加</p><p>D.13m in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氦气,CO2的转化率增加</p><p>【说明】本题关注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的理解(A),关注对压强对速率、平衡影响的本质的理解(C、D)。</p><p>2.低碳经济呼唤新能源和清洁环保能源。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投料</p><p>比及热值等问题。已知:CO(g) + H2O(g) H2(g) + CO2(g) △H= a kJmol-1</p><p>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p><p>温度/℃ 400 500 850</p><p>平衡常数 9.94 9 1</p><p>(1)上述正反应方向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p><p>(2)850℃时在体积为10L反应器中,由图可知到4min时反应能量变化51.6 kJ,则a= 。</p><p>t1℃ t1℃时物质浓度(mol/L)的变化</p><p>时 间(min) CO H2O CO2 H2</p><p>0 0.200 0.300 0 0</p><p>2 0.138 0.238 0.062 0.062</p><p>3 c1 c2 c3 c3[</p><p>4 c1 c2 c3 c3</p><p>5 0.116 0.216 0.084</p><p>6 0.096 0.266 0.104</p><p>(3) t1℃(高于850℃)时,在相同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上表。</p><p>①与2min时相比,3min时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填增大、</p><p>减小或不变)。</p><p>②表中3 min~4 min之间反应处于 状态;CO的体积分数 16% (填</p><p>大于、小于或等于)。</p><p>③反应在4 min~5 min,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的原因是____(单选),表中5 min~</p><p>6 min之间数值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单选)。</p><p>A.增加水蒸气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增加氢气浓度</p><p>(4)若在500℃时进行,若CO、H2O的起始浓度均为0.020mol/L,在该条件下,CO的最</p><p>大转化率为 。</p><p>【说明】本题关注①对数据图、数据表信息的接受、吸收和整合能力;②用其他物理量(体积分数、平均摩尔质量等)表征平衡移动的结果。</p><p>第4组:电解质溶液</p><p>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图1表示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加水稀释时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p><p>B.图1表示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加水稀释时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p><p>C.图2中,t ℃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m%</p><p>D.图2中,若保持温度不变,可以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使溶液从a点变为b点</p><p>【说明】本题关注①根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与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②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p><p>2. 室温下,将1.000 molL-1盐酸滴入20.00 mL 1.000 molL-1氨水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p><p>入盐酸体积变化曲线 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p><p>A. a点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4 mol/L</p><p>B. a点时溶液的Kw小于d点时溶液的Kw</p><p>C. b点:c(NH4+)+c(NH3H2O)=c(Cl-)</p><p>D. d点后,溶液温度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NH3H2O电离吸热</p><p>【说明】本题关注①反应过程中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确定;②水的电离及离子积常数。</p><p>3. 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OH-、Cl-、HCO3-、</p><p>H+、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它三种物质</p><p>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 0.1 mol/L乙溶液中c(H+)0.1 mol/L;③ 向丙溶</p><p>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p><p>A. 甲溶液含有Ba2+ B. 乙溶液含有SO42-</p><p>C丙溶液含有Cl- D.丁溶液含有Mg2+</p><p>【说明】本题关注:从离子角度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p><p>4.工业上以锂辉石(Li2OA12O34SiO2,含少量Ca、Mg元素)为原料生产碳酸锂。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p><p>已知:① Li2OAl2O34SiO2 +H2SO4(浓) Li2SO4+Al2O34SiO2H2O</p><p>② 某些物质的溶解度(s)如下表所示。</p><p>T/℃ 20 40 60 80</p><p>s(Li2CO3)/g 1.33 1.17 1.01 0.85</p><p>s(Li2SO4)/g 34.2 32.8 31.9 30.7</p><p>(1)从滤渣1中分离出Al2O3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括号表示加入的试剂,方框表示所</p><p>得到的物质。则步骤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p><p>(2)已知滤渣2的主要成分有Mg(OH)2和CaCO3。向滤液1中加入石灰乳的作用是(运用</p><p>化学平衡原理简述) 。</p><p>(3)向滤液2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过滤后,用热水洗涤的原因是 。</p><p>(4)工业上,将Li2CO3粗品制备成高纯Li2CO3的部分工艺如下。</p><p>a.将Li2CO3溶于盐酸作电解槽的阳极液,LiOH溶液作阴极液,两者用离子选择透</p><p>过膜隔开,用惰性电极电解。</p><p>b.电解后向LiOH溶液中加入稍过量NH4HCO3溶液,过滤、烘干得高纯Li2CO3。</p><p>① a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p><p>② b中,生成Li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p><p>【说明】本题关注①复杂问题情境中信息的获取能力;②从离子的角度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③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p><p>第5组:电化学基础</p><p>1.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p><p>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p><p>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低。</p><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p><p>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p><p>O2+2H2O+4e- 4OH-</p><p>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p><p>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p><p>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p><p>应为:Cu-2e- Cu2+</p><p>【说明】本题关注①电化学装置的 变形②电化学过程中带电微粒的迁移。</p><p>2.采取一定措施可防止钢铁腐蚀。下列装置中烧杯里均盛有等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p><p>(1)在a~c装置中,能保护铁的是 (填字母)。</p><p>(2)若用d装置保护铁,X极的电极材料应是 (填名称)。</p><p>【说明】本题关注①金属腐蚀及其防护;②电解池与原电池的串联。</p><p>本文导航 1、首页2、化学练习</p><p>第6组:有机化合物</p><p>【说明】</p><p>1. 本部分选题关注①定量信息的使用(定量的反应信息、分子式信息等);②碳链结构信息的使用;③顺反异构;④基于化学键的变化分析有机物间的转化;⑤复杂推理(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判断)。</p><p>2. 本部分选题较难,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性使用。</p><p>1.有机化合物F是合成电子薄膜材料高聚物Z 和增塑剂P的重要原料。</p><p>(1)某同学设计了由乙烯合成高聚物Z的3条路线(I、II、III)如下图所示。</p><p>① 3条合成路线中,你认为符合原子经济要求的合成路线是(填序号I、II或III) 。</p><p>② X的结构简式是 。</p><p>③ 1 mol F在O2中充分燃烧,生成CO2 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8∶3,消耗7.5 mol O2。F的核磁共振氢谱中有3个吸收峰,能与NaHCO3反应生成CO2,不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p><p>F分子中含有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p><p>Y+F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p><p>(2)已知:</p><p>(R、R'代表烃基或氢原子)</p><p>合成P的路线如下图所示。D分子中有8个碳原子,其主链上有6个碳原子,且分子内只含有两个 CH3。</p><p>① 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p><p>② BC的反应中,B分子在加热条件下脱去一个水分子,生成C;C分子中只有1个碳原子上无氢原子。C的结构简式是 。</p><p>③ P的结构简式是 。</p><p>④ 符合下列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共有(填数字) 种。</p><p>a.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M和N b.一定条件下M可以转化为N</p><p>2.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A、B、C的分子式均为C5H8O2,其中A为直链结构,加热时能</p><p>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物质;A分子中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三组峰,且</p><p>峰面积之比为2:1:1。B为五元环酯。C的红外光谱表明其分子中存在甲基。A~I等有机物</p><p>的转化关系如下:</p><p>已知:烯烃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卤素单质发生aH原子的取代反应。</p><p>(1)A、B的结构简式分别是:A ,B 。</p><p>(2)C为反式结构,其结构式为 。</p><p>(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p><p>DC: 。</p><p>GH: 。</p><p>(4)写出下列反应类型:</p><p>FG ,AI中的① 。</p><p>(5)写出F发生加聚反应生成的产物的结构简式 。</p><p>(6)与A的官能团组成和个数均相同的同分异构体还有 个。</p><p>第7组:化学实验</p><p>【说 明】</p><p>1. 本部分选题关注①干扰因素的分析及解决;②关于操作、方案设计、结论的规范表述;③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p><p>2. 请老师们带领学生复习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处理方法(考试说明要求,而在本区5次考试中均未涉及)。</p><p>1.某同学用如图一所示的装置 来探究CO2、S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结果通入CO2可以</p><p>看到先浑浊后澄清的现象,但通入SO2没有能看到浑浊现象。经过思考分析后,该同学改</p><p>用图二的装置,将气体收集在注射器,缓慢地将气体一个气泡一个气泡地通入澄清石灰水</p><p>中,都能看到石灰水先变浑浊再澄清的现象,且通入SO2产生现象明显比通入CO2快。</p><p>( 1)对比分析两组实验,你认为用图一装置实验时,通入SO2不能出现浑浊的原因可</p><p>能是:________________。</p><p>(2)用图二装置实验时,以相同速率通入CO2或SO2,SO2产生浑浊、澄清的现象比CO2</p><p>快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用图一进行SO2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时,从安全角度考虑装置应做何改进?</p><p>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某小组同学欲探究NH3催化氧化反应,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p><p>A、B装置可选药品:浓氨水、H2O2、蒸馏水、NaOH固体、MnO2</p><p>(1)NH3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p><p>(2)装置B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有(结合化学用语解释) 。</p><p>(3)甲乙两同学分别按上述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装置G中溶液都变成蓝色。</p><p>①甲观察到装置F中有红棕 色气体,生成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p><p>②乙观察到装置F中只有白烟生成,白烟的成分是(写化学式) 。</p><p>③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装置G中溶液变成蓝色的原因: 。</p><p>(4)为帮助乙实现在装置F中也观察到红棕色气体,可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p><p>①甲认为可调节K1和K2控制A、B装置中的产气量,应(填增加或减少)</p><p>装置A中的产气量,或(填增加或减少) 装置B中的产气量。</p><p>②乙认为可在装置E、F间增加一个装置,该装置可以是(填 序号) 。</p><p>3. 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p><p>【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p><p>实验步骤:</p><p>①先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加入试剂;</p><p>②加热A试管直到B中品红褪色,熄灭酒精灯;</p><p>③将Cu丝上提离开液面。</p><p>(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p><p>(2)熄灭酒精灯后,因为有导管D的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其原因是 。</p><p>(3)拆除装置前,不需打开胶塞,就可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 。</p><p>【实验2】实验中发现试管内除了产生白色固体外,在铜丝表面还产生黑色固体甲,其中可能含有氧化铜、硫化铜、硫化亚铜,以及被掩蔽的氧化亚铜。</p><p>查阅资料:</p><p>①氧化亚铜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铜单 质,在氧气流中煅烧,可以转化为氧化铜。</p><p>②硫化铜和硫化亚铜常温下都不溶于稀盐酸,在氧气流中煅烧,硫化铜和硫化亚铜都转化为氧化铜和二氧化硫。</p><p>为了研究甲的成分,该小组同学在收集到足够量的固体甲后,进行了如图2的实验:</p><p>(4 )②中检验滤渣是否洗涤干净的实验方法是 。</p><p>(5)③中在煅烧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p><p>4. 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 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pH和Fe2+浓度的废</p><p>水中加入H2O2,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解污染 物。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p><p>物p-CP,探究有关因素对 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p><p>[实验设计]控制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298K或313K(其余实验条件</p><p>见下表),设计如下对比实验。</p><p>(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p><p>实验</p><p>编号[ 实验目的 T/K pH c/10-3molL-1[</p><p>H2O2 Fe2+</p><p>①</p><p>为以下实验作参考 298 3 6.0 0.30</p><p>②</p><p>探究温度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p><p>③</p><p>298 10 6.0 0.30</p><p>[数据处理]实验测得p-CP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上图。</p><p>(2)请根据右上图实验①曲线,计算降解反应在50~150s内的反应速率:</p><p>(p-CP)= molL-1s-1</p><p>[解释与结论]</p><p>(3)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但温度过高时 反而导致降解反应</p><p>速率减小,请从Fenton法所用试剂H2O2的角度分析原因: 。</p><p>(4)实验③得出的 结论是:pH等于10时, 。</p><p>[思考与交流]</p><p>(5)实验时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下来。根</p><p>据上图中的信息,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 。</p><p>参考答案</p><p>第1组:化学与生活</p><p>1.D 2.A 3.B 4.C 5.C 6.C 7.A 8.C</p><p>第2组:元素化合物</p><p>1. A</p><p>2.I (1)NO2 3NO2 +H2O === 2HNO3 + NO</p><p>1 :2</p><p>① +H2O +OH-</p><p>② Fe + 4H+ + === Fe3+ + NO+2H2O</p><p>(2)Na 或Na2O2 ; 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p><p>Al3++3 +6H2O === 4Al(OH)3</p><p>(3)CO + H2O(g) CO2 + H2 50%</p><p>II(1)硝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其他合理答案均可);二者电子层数相同,氮原子的质子数</p><p>(或核电荷数)大于碳原子, 原子半径小于碳原子,得电子能力强于碳原子。</p><p>(2)第四周期,ⅤA族</p><p>(3) AsH3</p><p>(4)5NaClO + 2As +3H2O === 2H3AsO4 +5NaCl</p><p>3.(1)第二周期第ⅥA族 离子键 共价键 H2SiO3(H4SiO4)</p><p>(2)</p><p>(3)8 Al(s)+3Fe3O4(s)=9Fe(s)+4Al2O3(s) △H=-8a kJ/mol</p><p>(4)3Fe3O4+28H++NO3-=9Fe3++14H2O+NO</p><p>(5)</p><p>第3组: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p><p>1.B</p><p>2.(1)放热</p><p>(2)- 430</p><p>(3)①不变 ②化学平衡 大于 ③D A</p><p>(4)75%</p><p>第4组:电解质溶液</p><p>1.A 2.B 3. D</p><p>4.(1) Al3++3NH3H2O===Al(OH)3+3NH4+</p><p>(2) Ca(OH)2(s) Ca2++2OH-</p><p>(3) Li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热水洗涤可减少Li2CO3的损失</p><p>(4)① 2Cl――2e―===Cl2</p><p>② 2LiOH+NH4HCO3===Li2CO3+NH3+2H2O(写成NH3H2O)</p><p>第5组:电化学基础</p><p>1.B</p><p>2.(1)bc</p><p>(2)锌(合理答案均可)</p><p>第6组:有机化合物</p><p>1.(1)①I ②</p><p>③ 羧基</p><p>n</p><p>④ 2</p><p>2. (1)A.OHCCH2C H2CH2CHO B.</p><p>(2)略</p><p>(3) CH3CH=CHCH2COOH+H2O</p><p>2HOCH2CH2CH2CH2COOH+O2 2OHCCH2CH2CH2COOH+2H2O</p><p>(4)还原反应(或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p><p>(5)</p><p>(6)3</p><p>第7组:化学实验</p><p>1.(1)SO2流速较快、流量较大,两者反应时直接生成了酸式盐而看不到沉淀。</p><p>(2)SO2溶解度大,且对应的亚硫酸酸性比碳酸强,通入的SO2与石灰水反应快。</p><p>(3)增加尾气吸收装置。</p><p>2.(1)4NH3+5O2 4NO+ 6H2O</p><p>(2)在氨水中存在平衡:NH3 + H2O NH3H2O NH4+ + OH,加入NaOH</p><p>固体,OH浓度增 加,平衡向左移动,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均有利于NH3</p><p>逸出</p><p>(3)①2NO+O2==2NO2 ②NH4NO3</p><p>③3Cu+ 8H++2NO3=3Cu2+ +2NO+4H2O</p><p>(4)①增加 减少 ②abc</p><p>3. (1)2H2SO4(浓)+Cu CuSO4+SO2+2H2O</p><p>(2)试管A中气体压强减小,空气从D导管进入试管A中</p><p>(3)从D管口向A中大量鼓气</p><p>(4)取最后一次洗涤后所得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p><p>明沉淀洗涤干净;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未洗干净</p><p>(5)2CuS+3O2 2CuO+2SO2 (条件也可为煅烧)</p><p>(6)BCD</p><p>4.(1)</p><p>实验编号 实验目的 T/K pH c/10-3molL-1</p><p>H2O2 Fe2+</p><p>①</p><p>② 313 3 6.0 0.30</p><p>③ 探究溶液这pH对降 解反应速率的影响</p><p>(2) 8.010-6</p><p>(3)过氧化氢在温度过高时迅速分解。</p><p>(4)反应速率趋向于零(或该降解趋于停止)。</p><p>(5)将所取样品快速加入到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使p H约为10(或将所取样品骤冷</p><p>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