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p>《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p><p>一、教材分析</p><p>1、教材地位分析</p><p>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p><p>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p><p>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p><p>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p><p>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p><p>课标内容摘录:</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1"><tbody><tr><td valign="top" width="284"><p>标准</p></td><td valign="top" width="284"><p>活动与探究建议</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284"><p>1.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p></td><td valign="top" width="284"><p>①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②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p></td></tr></tbody></table>考纲摘录:层次要求:B级。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p><p>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p><p>二、教学过程分析</p><p>1、教学过程说明:</p><p>(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p><p>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p><p>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p>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p><p>课改后,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化学课程中,应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要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p><p>2、教学过程设计</p><p>(1)课时安排:2课时</p><p>(2)教学流程图</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实验探究</p></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获得结论</p></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分析解释</p></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交流讨论</p></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知识应用</p></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创设问题情景</p><p>激发认知冲突</p></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猜想与假设</p></p></td></tr></tbody></table>(3)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p><p>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教学应提倡学生 在做中学 、在尝试中学 、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学生分12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p><p>(4)具体教学过程</p><p>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冲突:</p><p>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p><p>2、一根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后连灰烬也没有留下,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p><p>3、一个蜂窝煤燃烧后质量变轻了,一小堆的木炭燃烧后质量也变轻了</p><p>4、二十枚的铁钉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重新称量后质量增加了。</p><p>②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3、4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你认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请你参与小组讨论,确定小组猜想)</p><p>③实验探究:提供4个实验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师进行指导和督促。</p><p>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测定实验</p><p>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p><p>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敞口容器内进行)</p><p>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p><p>④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分析</p><p>⑤获得结论:根据活动的结果和分析得到结论</p><p>⑥分析解释:通过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结合课本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p><p>⑦知识应用:通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如下5个方面进行知识的理解应用: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元素的存在;判断化学式;解释生活现象;揭示伪科学;表格数据分析判断反应类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p><p>三、课后反思</p><p>本节课结束后,对5-8班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p><p>1、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有一些小组的学生操作生疏,在具体实验操作中所用的时间太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有些小组的学生操作较快,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时间较多,课堂总量时间不变,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这种思维上的落差,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p><p>2、本节课教务处主任来听课后,提出一个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要老师设计实验给学生。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学生接触的化学反应不多,学生会设计吗?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高锰酸钾,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碳酸氢铵,或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点燃镁带等,一个老师教4个班,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实验室,这可行吗?本节课探究开放的程度应在什么程度呢?</p><p>3、教学过程中总感觉不顺,生涩,源于学生对实验细节上的模糊认识。如: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学生称量完后,把砝码全部取下,反应后又重新放砝码称量,结果引起误差。如: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总质量超出了天平的量程(210g)。</p><p>4、个别小组会发生弹塞现象,在教学中应如何防止弹塞现象发生?</p><p>5、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1、实验3表格不要称量具体的质量,只要求学生观察天平的偏转情况。</p><p>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出现了反差,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设计的那样理想化,在实践过程中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些问题是值得深刻反思和总结的,我们不能被问题所压倒,应对问题进行探讨。课改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迎难而上。,</p><p>初三化学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p><p>《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p><p>一、教材分析</p><p>1、教材地位分析</p><p>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p><p>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p><p>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p><p>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p><p>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p><p>课标内容摘录:</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1"><tbody><tr><td valign="top" width="284"><p>标准</p></td><td valign="top" width="284"><p>活动与探究建议</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284"><p>1.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p></td><td valign="top" width="284"><p>①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②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p></td></tr></tbody></table>考纲摘录:层次要求:B级。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p><p>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p><p>二、教学过程分析</p><p>1、教学过程说明:</p><p>(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p><p>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p><p>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p>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p><p>课改后,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化学课程中,应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要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p><p>2、教学过程设计</p><p>(1)课时安排:2课时</p><p>(2)教学流程图</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实验探究</p></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实验探究</p></p></td></tr></tbody></table>0<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实验探究</p></p></td></tr></tbody></table>1<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实验探究</p></p></td></tr></tbody></table>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实验探究</p></p></td></tr></tbody></table>3<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实验探究</p></p></td></tr></tbody></table>4<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p><p>实验探究</p></p></td></tr></tbody></table>5(3)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p><p>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教学应提倡学生 在做中学 、在尝试中学 、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学生分12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p><p>(4)具体教学过程</p><p>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冲突:</p><p>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p><p>2、一根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后连灰烬也没有留下,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p><p>3、一个蜂窝煤燃烧后质量变轻了,一小堆的木炭燃烧后质量也变轻了</p><p>4、二十枚的铁钉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重新称量后质量增加了。</p><p>②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3、4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你认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请你参与小组讨论,确定小组猜想)</p><p>③实验探究:提供4个实验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师进行指导和督促。</p><p>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测定实验</p><p>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p><p>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敞口容器内进行)</p><p>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p><p>④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分析</p><p>⑤获得结论:根据活动的结果和分析得到结论</p><p>⑥分析解释:通过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结合课本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p><p>⑦知识应用:通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如下5个方面进行知识的理解应用: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元素的存在;判断化学式;解释生活现象;揭示伪科学;表格数据分析判断反应类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p><p>三、课后反思</p><p>本节课结束后,对5-8班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p><p>1、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有一些小组的学生操作生疏,在具体实验操作中所用的时间太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有些小组的学生操作较快,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时间较多,课堂总量时间不变,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这种思维上的落差,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p><p>2、本节课教务处主任来听课后,提出一个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要老师设计实验给学生。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学生接触的化学反应不多,学生会设计吗?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高锰酸钾,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碳酸氢铵,或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点燃镁带等,一个老师教4个班,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实验室,这可行吗?本节课探究开放的程度应在什么程度呢?</p><p>3、教学过程中总感觉不顺,生涩,源于学生对实验细节上的模糊认识。如: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学生称量完后,把砝码全部取下,反应后又重新放砝码称量,结果引起误差。如: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总质量超出了天平的量程(210g)。</p><p>4、个别小组会发生弹塞现象,在教学中应如何防止弹塞现象发生?</p><p>5、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1、实验3表格不要称量具体的质量,只要求学生观察天平的偏转情况。</p><p>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出现了反差,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设计的那样理想化,在实践过程中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些问题是值得深刻反思和总结的,我们不能被问题所压倒,应对问题进行探讨。课改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迎难而上。,</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