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试题
<p>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小题,每小题2分)</p><p>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p><p>A.水沸腾 B.木材燃烧 C.蔗糖溶解 D.冰雪融化</p><p>[答案]B</p><p>[解析]三态间的变化以及溶解都是物理变化,B选项为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应选B.</p><p>[点评]一般考查的化学变化可总结为:燃烧,生锈,食物变质或由生变熟,爆竹爆炸等.</p><p>2.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p><p>A.米饭变馊 B.牛奶变酸 C.湿衣服晾干 D.铁锅生锈</p><p>[答案]C</p><p>[解析]C选项是因为液体水变成水蒸汽,属于三态之间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应选C.</p><p>[点评]本题仍是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p><p>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p><p>A.大试管,集气瓶 B.烧杯,量筒</p><p>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p><p>[答案]B</p><p>[解析]在制备和收集装置中都没有用到烧杯和量筒,应选B.</p><p>[点评]本题考查制备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及所用的仪器.</p><p>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p><p>A.果汁 B.豆浆 C.酱油 D.水</p><p>[答案]D</p><p>[解析]A,B,C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水由一种物质组成,属纯净物,应选D.</p><p>[点评]本题考查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别,从基本概念入手即可.</p><p>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实验现象是</p><p>A.产生大量白烟 B.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p><p>C.燃烧的火焰为蓝色 D.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p><p>[答案]B</p><p>[解析]根据实验可知,应选B.</p><p>[点评]本题考察铁燃烧时的现象,除铁以外还有硫,炭,磷等物质的燃烧现象,都一定要熟记,这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p><p>6.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p><p>A.氧气用于食品防腐 B.氮气常用于制硝酸和化肥</p><p>C.稀有气体用做保护气 D.氧气用于钢铁冶炼</p><p>[答案]A</p><p>[解析]物质的用途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因为食物腐败其实是食物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氧气不能用于食品的防腐,应选A.</p><p>[点评]本题虽是考查物质的用途,若用途记的不全,可根据性质决定用途来找出正确答案.</p><p>7.下列实验操作中,的是</p><p>[答案]A</p><p>[解析]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须用灯帽盖灭,应选A.</p><p>[点评]本题考查实验室常规操作,要熟记.</p><p>8.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的药品是</p><p>A.空气 B.二氧化锰 C.高锰酸钾 D.氧化汞</p><p>[答案]C</p><p>[解析]空气是工业制氧的原料,应选C.</p><p>[点评]本题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所以一定要注意工业上和实验室的制备差别.</p><p>9.有人通过闻茶的方法就能判断出茶的产地.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p><p>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p><p>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p><p>[答案]B</p><p>[解析]分子间有间隔可以解释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体积和;分子不断运动可以解释人们可以闻到气味,应选B.</p><p>[点评]本题考查分子的特征和这些特征在宏观上的表现.</p><p>10.下列各项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p><p>A.利用石油生产人造纤维.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p><p>C.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 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的方向</p><p>[答案]A</p><p>[解析]化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基础科学,应选A.</p><p>[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及范畴.</p><p>1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p><p>A.二氧化锰是催化剂</p><p>B.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p><p>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p><p>D.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p><p>[答案]A</p><p>[解析]二氧化锰只是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是催化剂,在别的反应中就不一定是催化剂,所以应该说某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制氧气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应选A.</p><p>[点评]本题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出题角度有点新意,可用排除法选出答案.</p><p>1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向试管中加入药品,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排水法收集气体,④加热盛有药品的试管,⑤停止加热,⑥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⑥⑤</p><p>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p><p>[答案]B</p><p>[解析]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B.</p><p>[点评] 本题考查制备氧气的操作过程,做此题的技巧是:看四个选项的第一步有两种,那就是①和②,因为在添加样品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所以排除A,C,D,直接选出答案B.如此可以节省做题时间.</p><p>13.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p><p>A. B.</p><p>C. D.</p><p>[答案]A</p><p>[解析]根据分解反应的特点一变多,可以不难发现符合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只有A.</p><p>[点评]本题考查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p><p>14.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需预先铺上一薄层细沙或少量水,其目的是</p><p>A.增强实验效果</p><p>B.提供水蒸汽,参与化学反应</p><p>C.避免红热的生成物直接与集气瓶接触,保护集气瓶</p><p>D.提高氧气的浓度</p><p>[答案]C</p><p>[解析]铺水或细砂是防止高温生成物落入瓶底造成集气瓶局部受热而炸裂,应选C.</p><p>[点评]本题考查实验中的操作及其原因.</p><p>1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p><p>A.空气 B.过氧化氢溶液 C.氯酸钾 D.高锰酸钾</p><p>[答案]A</p><p>[解析]B,C,D中含有氧元素,只有A中含有氧气分子应选A.</p><p>[点评]本题考查分子,原子,元素的区别.</p><p>16.拉瓦锡认为</p><p>A.空气是一种纯净物</p><p>B.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p><p>C.按体积比,空气中约有78%的氮气,21%的氧气,0.94%的稀有气体,0.03%的二氧化碳和0.03的其他气体和杂质</p><p>D.在通常状况下,空气中氮气约占4/5体积,氧气约占1/5体积</p><p>[答案]D</p><p>[解析]拉瓦锡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只是把空气分成了氧气和氮气两个部分,应选D.</p><p>[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史.</p><p>1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p><p>A.有发热发光的现象 B.有新物质生成</p><p>C.有气体生成 D.有颜色变化</p><p>[答案]B</p><p>[解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定义,应选B.</p><p>[点评]本题考查基本概念.</p><p>1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p><p>A.氧气 B.氧化镁 C.高锰酸钾 D.臭氧</p><p>[答案]B</p><p>[解析]氧化物的定义是某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应选B.</p><p>[点评]本题考查氧化物概念.</p><p>19.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能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p><p>A.木炭 B.硫粉 C.红磷 D.铁丝</p><p>[答案]B</p><p>[解析]硫在氧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是蓝紫色火焰,应选B.</p><p>[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仍是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p><p>20.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p><p>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p><p>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p><p>C.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p><p>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p><p>[答案]A</p><p>[解析]根据原子定义,应选A.</p><p>[点评]本题考查基本概念.</p><p>21.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p><p>A.都是无色,无味气体 B.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p><p>C.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D.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p><p>[答案]D</p><p>[解析]任何物质都不是绝对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稀有气体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特定条件和特定物质也是可以发生反应的,应选D.</p><p>[点评]本题考查稀有气体有关知识,也可用排除法来做.</p><p>22.我国城市环境中,空气污染物主要是</p><p>A. B.</p><p>C. D.</p><p>[答案]B</p><p>[解析]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为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应选B.</p><p>[点评]本题考查大气污染物的组成,此类题考的较多,题目可以变化,如空气污染指数都包括哪些气体等.</p><p>23.提出原子概念的科学家是</p><p>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阿伏加德罗 D.道尔顿</p><p>[答案]D</p><p>[解析]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概念,应选D.</p><p>[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史.</p><p>24.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p><p>A.氮气 B.稀有气体 C.氧气 D.水蒸气</p><p>[答案]A</p><p>[解析]根据空气中含量较多,判断有氮气和氧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那就是氮气,应选A.</p><p>[点评]本题考查空气组成及个组分化学性质是否活泼.</p><p>25.距地球2023km处,有一臭氧层,臭氧的化学式为,微量的臭氧可以净化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下列关于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p><p>A.臭氧是一种单质 B.不使用含氟冰箱有利于臭氧空洞的修复</p><p>C.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D.臭氧转化成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p><p>[答案]C</p><p>[解析]臭氧和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性质肯定不会完全相同,应选C.</p><p>[点评]本题是一道小型信息题,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难选出正确答案.</p><p>26.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p><p>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p><p>B.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间的距离可能改变</p><p>C.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着</p><p>D.物质并不都是由分子是构成</p><p>[答案]A</p><p>[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应选A.</p><p>[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特征,对于概念不仅要记忆,还要理解,如对分子概念理解不深本题极有可能做错,分子不变,物质的物理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状态等,所以必须强调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p><p>27.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可用的方法是</p><p>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向下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p><p>A.①或② B.①或⑨ C.②或③ D.①②③均可</p><p>[答案]C</p><p>[解析]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极难溶于水可用排水集气法,应选C.</p><p>[点评]本题考查气体物理性质及其收集方法直接的关系.</p><p>28.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p><p>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p><p>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p><p>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p><p>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p><p>[答案]C</p><p>[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化学反应其实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应选C.</p><p>[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数目的变化情况.</p><p>29.下列操作错误的是</p><p>A.倾倒液体药品时,应将试剂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p><p>B.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可以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p><p>C.取用装在试剂瓶内的药品时,瓶塞拿下后应正放在桌上</p><p>D.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p><p>[答案]C</p><p>[解析]试剂瓶的瓶塞拿下后应倒放,防止桌面上物质污染了瓶塞及试剂,应选C.</p><p>[点评]本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p><p>30.我国科学家在2023年首次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一块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直接移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p><p>A.在上述操作中没有任何变化</p><p>B.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p><p>C.技术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p><p>D.这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p><p>[答案]B</p><p>[解析]在操作前后硅原子的排列情况,可以说发生了物理变化所以A不对,因为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C,D错,应选B.</p><p>[点评]本题稍有难度,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p><p>二,判断题</p><p>3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p><p>(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 )</p><p>(2)物理性质需要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 )</p><p>(3)过氧化氢(H2O2)和水(H2O)的组成中都只含氢元素和氧元素,它们都属于氧化物 ( )</p><p>(4)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于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p><p>(5)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是单质 ( )</p><p>[答案] (1) (2) (3) (4) (5)</p><p>[点评]本题都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p><p>三,填空题</p><p>32. 教科书中有一幅彩图,其内容是一只漂亮的金丝雀和水中的金鱼生活在一起,制作这个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填写序号)</p><p>a.绝热 b.透气 c.导电 d.隔水</p><p>[答案]b,d</p><p>[解析]根据生活常识,鸟不能生活在水里,所以要隔水,鱼生存也需要氧气所以要透气,应选b,d.</p><p>[点评]由本题可知,做题时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常识,就很容易,千万不要单纯想课本里有没有学过.</p><p>33.</p><p>[答案]氧气(氮气,硫,磷等均可);化合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等均可);混合物.</p><p>[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也是基础知识考查.</p><p>34.书写下列定义:</p><p>(1)化合物 ;</p><p>(2)氧化物 .</p><p>[答案]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p><p>(2)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p><p>[点评]本题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p><p>35.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p><p>和规范的 是获得可靠实验结论的基础保证.</p><p>[答案] 实验;实验步骤;实验操作.</p><p>[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的研究方法.</p><p>36.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②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③酒精易挥发,④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⑤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⑦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p><p>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 (用序号作答);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用文字作答);化学性质是</p><p>(用文字作答);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用文字作答).</p><p>[答案] ①③②;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酒精挥发;酒精具有可燃性;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成水和二氧化碳.</p><p>[解析]颜色,气味,状态,挥发性,溶解性都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p><p>[点评]本题是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物理,化学变化四个概念的综合考查.首先要明白性质和变化之间的差别.</p><p>37.为了延长白炽灯的寿命,灯泡放有少量红磷作脱氧剂,其作用原理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得基本类型为 反应.</p><p>[答案] ,化合</p><p>[解析]既然是脱氧剂,一定是把氧气消耗掉,反应产物只有一种,所以是化合反应.</p><p>[点评]做此类题须注意看清题意要求,即是化学表达式还是文字表达式,一定要按要求书写.</p><p>38.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所得到混合液体的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mL,原因是 ;将l00mL酒精与l00mL酒精混合后,所得到混合液体的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mL,原因是 .</p><p>[答案] 小于;分子间有间隙;等于;同种分子的间距相等.</p><p>[解析]当两种大小不同的粒子混合,小的粒子可以进入大粒子的间隙从而混合体积缩小,如大豆和小米混合;当粒子大小相同时,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原体积的加和.</p><p>[点评]本题考查了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实验现象.</p><p>39.现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和氮气,请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它们.</p><p>[答案] ①将四瓶气体分别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并均匀摇荡观察现象,可发现有两瓶气体与石灰水发生反应,另两瓶气体无反应</p><p>②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无现象的瓶中,观察现象,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使木条熄灭的是氮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有现象的瓶中,观察现象,能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p><p>[解析]本题的方法并不唯一,如先用燃着的木条放入各个集气瓶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继续燃烧的空气,熄灭的有两瓶;再把澄清石灰水滴入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两个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另一瓶就是氮气.</p><p>[点评]本题是一道实验鉴别题,根据这几种气体的性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p><p>40.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 气,与电池正极相连 的试 管b得到 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约是 ,该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p><p>[答案]氢; 氧; 2:1;</p><p>[点评]这也是一道常考的实验题,同样要注意做题要求,本题要求文字表达式.</p><p>4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p><p>实验目的:</p><p>(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p><p>(2)粗略测定加热2g高锰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p><p>反应原理:(用文字表达式表示)</p><p>高锰酸钾制氧气: ;</p><p>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p><p>仪器认识:</p><p>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② .</p><p>装置连接:</p><p>为达到实验目的(2),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接口的字母)</p><p>.</p><p>问题分析:</p><p>实验过程发现B瓶中的水变红了,原因是 .</p><p>用收集到的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瓶底炸裂,发生失误的操作原因可能是</p><p>.</p><p>[答案](1);</p><p>①试管 ②量筒</p><p>(2)</p><p>试管中未放棉花,高锰酸钾从导管进入水中;</p><p>瓶底没有放水或铺上沙子,燃烧中的细铁丝碰到杯底</p><p>[解析]要想测量所得氧气的体积,就必须想办法把氧气的体积转化成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液体的体积,那就要利用压强来设计实验,B装置就是利用压强原理把所得气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的最好装置.气体由b口进入,使瓶内压强增大,瓶内的水就会沿c导管进入到C装置的量筒里.</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