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初三化学寒假作业练习题
<p>为了保证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寒假充实的寒假,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监督孩子们的学习。优学化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初三化学寒假作业练习题,希望大家认真阅读。</p><p>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p><p>1、下面是针对化石燃料的利用,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p><p>A. 将煤进行干馏 B.将煤进行脱硫 C.将石油进行分馏 D.以天然气为燃料燃烧</p><p>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p>A、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p><p>C、一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只显示一种化合价</p><p>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会改变</p><p>3.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p><p>A.用水吸收CO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 C.蒸发食盐水 D.测定溶液的pH</p><p>4、下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单质的是( )</p><p>5.下列几幅图是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水的实验,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p><p>①电解水 ② 水的净化 ③ 制取蒸馏水 ④探究燃烧条件</p><p>A.实验①乙试管中能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p><p>B.通过实验②可将浑浊的水净化为纯净物</p><p>C.实验③中发生的变化时物理变化</p><p>D.实验④中的水既能起到提供热量的作用,也能隔绝空气</p><p>6. 某初中化学实验报告中有如下记录,其中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p><p>A.用100 mL量筒量取5.26 mL稀硫酸溶液 B.用托盘天平称取11.7 g CuO粉末</p><p>C.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3.5 D.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 ℃</p><p>7.202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 0级地震。地震导致灾区部分水源严重污染,为保障当地群众饮水安全,需要消毒杀菌。卫生防疫部门使用的消毒剂主要有:优氯净(C3O3N3Cl2Na)、二氧化氯(ClO2)、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p><p>A.NaClO中含有NaCl,是一种盐 B.NaClO属于有机化合物</p><p>C. 优氯净中含有11个原子 D.C3O3N3Cl2Na中碳、氮、氧的质量比是6:7:8</p><p>8.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p><p>A. 生活中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划玻璃 B. 农业上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p><p>C. 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作还原剂冶炼金属 D. 化工生产中以煤为原料制取甲醇(CH3OH)</p><p>9. 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反应,符合实验事实的是</p><p>A.Cu+2HCl == CuCl2 +H2 B.Zn+2 AgCl == ZnCl2 + Ag</p><p>C.Fe +ZnSO4 ==FeSO4 + Zn D .Cu +Hg(NO3)2== Cu(NO3)2 +Hg</p><p>10.下列选项的操作或反应所对应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p><p>A. ①将饱和石灰水升温 B.②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溶液分解</p><p>C.③一定量的锌粉与稀盐酸反应</p><p>D.④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滴入等体积不同质量分数的KOH溶液</p><p>11.下列物质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且无色透明的是</p><p>A.NaOH、NaNO3、K2SO4 B .CuSO4、MgSO4、KCl</p><p>C.Ba(OH)2、H2SO4、NaCl D.NaCl、AgNO3、HNO3</p><p>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错误的是( )</p><p>物质XYZQ</p><p>反应前质量(g)202337</p><p>反应后质量(g)未测20232</p><p>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后物质X的质量为15g</p><p>C.反应中Y、Q的质量比为6:5D.物质Y一定是单质</p><p>13. 比较、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 )</p><p>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p><p>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p><p>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p><p>D.碳酸钠、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所以所有的碳酸盐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p><p>14.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均正确的是( )</p><p>物质 杂质(少量) 加入试剂及用量 除杂操作方法</p><p>A KCl 溶液 CaCl2适量的Na2C03溶液 过滤,除去滤渣</p><p>B NaOH Na2C03 过量的盐酸 加热蒸发</p><p>C Cu(NO3) AgNO3 过量的铜粉 过滤</p><p>D CO CO2 足量的氧化铜 加热</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