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寒假作业—选择题
<p>优学化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九年级上册化学寒假作业选择题,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做,不要只顾着玩耍哦!</p><p>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p><p>A.用石墨粉打开生锈的铁锁 B.金刚石刻划破璃</p><p>C.植物光合作用 D.铅笔芯折断</p><p>2、加热某种固体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p><p>A.是化学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p><p>C.是物理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p><p>3、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p><p>A.铁、氧化铁、氯化铁 B.冰、干冰、可燃冰</p><p>C.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D.金刚石、铁矿石、石灰石</p><p>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p><p>5、下列实验结果或操作正确的为( )</p><p>A. 天平称得某物质的质量为36.76 g</p><p>B.为了防止液滴飞溅,应该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滴加液体</p><p>C.洗净后的试管,放置晾干的正确方法是管口向下,并倒扣在试管架上</p><p>D.用100mL的量筒量取20mL的液体</p><p>6、某同学用量筒量取5.0ml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量水的体积( )</p><p>A.等于5.0ml B.大于5.0ml C.小于5.0ml D.不能确定</p><p>7、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少,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环境。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p><p>A.节约用电 B.大量砍伐森林 C.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D.尽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p><p>8、小明欢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w</p><p>A. 建立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做出结论</p><p>9、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p><p>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有利环保、人体健康、安全的 产品。</p><p>B.在 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p><p>C.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原料的原子都成为产品。</p><p>D.充分利用绿色原料进行化工生产,生产出绿颜色产品。</p><p>10、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p><p>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先通一氧化碳,后给试管加热</p><p>B.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p><p>C.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在左盘放药品,后将10g砝码放在右盘中</p><p>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再点燃,以免发生爆炸</p><p>11、右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p>A.镁原子结构图中X=8 B.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p><p>C.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 D.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p><p>12、对 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p><p>A.碳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烟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p><p>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D.红磷燃烧生成白烟五氧化二磷</p><p>13、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 的方法是( )</p><p>A.通过浓硫酸 B.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点燃混合气体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铁</p><p>14、下列各选项中,解释与事实不吻合的是</p><p>选项 事实 解释</p><p>A 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p><p>B 酒精做温度计的填充物 酒精分子的体积受热变大,遇冷变小</p><p>C 金刚石很坚硬,而石墨却很软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p><p>D 食物变质 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p><p>15、二甲醚(C2H6O)作为一种新能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p><p>A.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 B.二甲醚属于氧化物</p><p>C.二甲醚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p><p>D.二甲醚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p><p>16、下列描述与化学方程式表示一致的是</p><p>A.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 C+O2 CO</p><p>B.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2Fe+3CuSO4 3Cu+Fe2(SO4)3</p><p>C.镁带燃烧 Mg+O2 MgO2</p><p>D.红磷燃烧 4P + 5O2 2P2O5</p><p>1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p><p>物质 W G H P</p><p>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p><p>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p><p>对该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p><p>A.W待测值是13 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p><p>C.P是生成物 D.物质H是该反应的催化剂</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