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09:27:49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p> 教学目标 </p> <p>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p> <p>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p> <p>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p> <p> 重点和难点 </p> <p>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p> <p>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p> <p> 实验准备 </p> <p>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p> <p>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p> <p> 课时安排 2课时 </p> <p> 教学设计 </p> <p> 教学过程 </p> <p> 点评 </p> <p> 第一课时 </p> <p> 创设情境 </p> <p> 2023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2023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p> <p> 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 </p> <p> 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p> <p>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 </p> <p>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p> <p> 及时整理。 </p> <p> 活动探究 </p> <p>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p> <p>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 </p> <p> 知识共享 </p> <p>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 </p> <p> 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归纳整合 </p> <p>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p> <p> 第 二 课 时 </p> <p> 师生交流 </p> <p> 要把“神舟”5号飞船(如图)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 </p> <p> 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 </p> <p> 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p> <p> 自然过渡。活动探究 </p> <p> 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p> <p> 现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了吗? </p> <p> 拓展探究 </p> <p> 设计与辩论:综合考虑飞行中火箭的实际情况:①设计出制造火箭外壳所用材料的物理指标;②公开辩论所设计物理指标的可行性。 </p> <p> 在应用中更深刻地领会知识。归纳整合 </p> <p>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p> <p> 点评 </p> <p> 上面两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辩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由学生熟悉的“神舟”5号飞船上天事件,自然过渡到探究合金的相关知识,进而迁移到设计火箭外壳材料的物理指标。这样创设的教学环节既生动真实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要求。 </p> <p> 两节课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由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二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参与面广、参与程度深;三是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于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四是多次、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和乐趣。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