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width:600px;" width="600"><tbody><tr><td style="width:72px;height:51px;"><p>知识</p><p>技能</p></td><td style="width:528px;height:51px;"><p>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方法;</p><p>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p></td></tr><tr><td style="width:72px;height:72px;"><p>过程</p><p>方法</p></td><td style="width:528px;height:72px;"><p>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复习和对比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验证方法,进一步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p><p>2.通过多种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得出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制备二氧化碳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p></td></tr><tr><td style="width:72px;height:62px;"><p>情感</p><p>态度</p><p>价值观</p></td><td style="width:528px;height:62px;"><p>1.通过分析和探究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正唯物主义教。</p><p>2.培养理科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p><p>3.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p></td></tr></tbody></table> <p>【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p><p>2.归纳实验室制备一般气体的规律。</p><p>【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整合和能力的培养。</p><p>二、学生认知分析</p><p>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它们的制取装置不同。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和收集装置的结合,学生也有了选择收集装置的部分经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等。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发应原理,但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才适合实验室制备气体及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使知识得到补充完善,使能力得到提升。</p><p>三、教学过程</p><p>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p><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width:564px;" width="563"><tbody><tr><td style="width:241px;"><p>教师活动</p></td><td style="width:215px;"><p>学生活动</p></td><td style="width:107px;"><p>设计<br />意图</p></td></tr><tr><td style="width:241px;height:81px;"><p>【演示实验】教师准备了一只空饮料瓶,向其中倒入半瓶热水后倒掉,然后迅速拧紧瓶盖,将其浸入冷水中,瓶子马上变瘪了。</p><p>然后教师又拿出一只事先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对同学们说:“刚才我用热水做的这个实验,现在改用冷水,看看能否成功。”当教师向瓶中注入约1/3体积的水后,立即拧紧瓶盖,用力振荡,发现瓶子也慢慢变瘪了。</p><p>这时学生们有点迷惑了,教师趁机鼓动:“大家想不想亲手做一下,在每组仪器用品中,都有一只塑料瓶,大家试验一下吧!”</p></td><td style="width:215px;height:81px;"><p> </p><p> </p><p>观察、思考</p><p> </p><p>学生们感到惊奇,但是大家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封闭的塑料瓶内盛有热空气,当它遇冷后体积缩小,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软塑料瓶自然就变瘪了。</p><p>学生们模仿教师的实验后,感到很失望,因为他们的瓶子都没有变瘪 。</p><p> </p></td><td rowspan="3" style="width:107px;height:81px;"><p> </p><p> </p><p> </p><p> </p><p>既是为了引课,也是为了让学生对亲自制取一瓶二氧化碳产生迫切需要,在任务驱动下,为探究二氧化碳的制法作好铺垫。</p></td></tr><tr><td style="width:241px;height:185px;"><p>【讲述】其实老师的瓶子和大家的不一样,我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种‘神秘’的气体,而大家的瓶子里面只是空气。我瓶子里的气体,一遇见水呀,就哧溜溜钻进去很多――能溶于水,所以密封的瓶子里面气压也会减小,当然就会变瘪了。</p><p>【提出问题】大家能猜一下这是什么气体吗?</p></td><td style="width:215px;height:185px;"><p> </p><p>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预习过,很快大家就回答说:“二氧化碳”。也有同学回答是氧气或氮气的,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了,在前面学过这两种气体都是难溶于水的。</p><p> </p><p> </p></td></tr><tr><td style="width:241px;height:118px;"><p>“大家知道我是怎样将饮料瓶中装满二氧化碳的吗?你们想不想将自己的瓶中也装满二氧化碳,重复一下老师刚才的实验?”</p></td><td style="width:215px;height:118px;"><p>此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瓶子里装满二氧化碳。</p><p> </p></td></tr></tbody></table> <p>环节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p><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style="width:206px;"><p>教师活动</p></td><td style="width:206px;"><p>学生活动</p></td><td style="width:206px;"><p>设计意图</p></td></tr><tr><td style="width:206px;"><p>【提出问题】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写出化学方程式。</p><p>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搜索尽可能多的反应。</p><p> </p></td><td style="width:206px;"><p>小组活动,组内讨论、交流。学生提出的方法有:</p><p>(1)碳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p><p>(2)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p><p>(3)木炭还原氧化铜;</p><p>(4)蜡烛燃烧;</p><p>(5)碳酸钠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质量守恒定律》中有该实验);</p><p>(6)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或稀硫酸)(某些学生已预习);</p><p>(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p><p>……</p></td><td style="width:206px;"><p> </p><p> </p><p>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p></td></tr><tr><td style="width:206px;"><p>【提出问题】大家列举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你的理由。</p></td><td style="width:206px;"><p>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应该从反应条件、药品来源、操作是否简便、气体是否便于收集等方面综合考虑。并从上述7个反应中初步筛选出“碳酸钠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和“碳酸钙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p></td><td style="width:206px;"><p>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td></tr><tr><td style="width:206px;height:274px;"><p>【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石灰石与稀盐酸、石灰石与稀硫酸、碳酸钠与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哪个更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p><p> </p><p>概括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其反应原理是:CaCO<sub>3</sub>+2HCl =CaCl<sub>2</sub>+H<sub>2</sub>O+CO<sub>2</sub>↑。</p><p> </p></td><td style="width:206px;height:274px;"><p>小组同学利用点滴板完成上述实验,并得出结论:</p><p>(1)碳酸钠无论与哪种酸反应,速度很快,不易收集;</p><p>(2)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开始时有气泡产生 ,但随之气泡越来越少,慢慢停止了反应;</p><p>(3)只有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速度适中,反应在持续进行,收集起来也很方便。[来源:学科</p></td><td style="width:206px;height:274px;"><p> </p><p> </p><p>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p></td></tr></tbody></table> <p>环节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p><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style="width:206px;"><p>教师活动</p></td><td style="width:221px;"><p>学生活动</p></td><td style="width:192px;"><p>设计意图</p></td></tr><tr><td style="width:206px;"><p>【提出问题】对比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你发现了什么?</p></td><td style="width:221px;"><p>分析对比,得出:二者虽然所用药品不同,但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都相同,即都是“固+液→气,且反应不需要加热”。</p></td><td style="width:192px;"><p>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能力。</p></td></tr><tr><td style="width:206px;"><p>【提出问题】通过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给的仪器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p><p></p><p>(教师将上述仪器用打印机打到透明胶片上,制作成仪器卡片,学生便可以用仪器卡片和透明胶带进行装置的设计)</p></td><td style="width:221px;"><p>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透明仪器卡片设计实验装置。</p><p>师生讨论,发现如下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p><p></p><p>并得出如下图所示的几种可行性装置:</p><p></p><p></p></td><td style="width:192px;"><p>提供透明仪器卡片让学生粘贴模拟,而未用实物仪器让学生组装,主要是考虑这本身属于设计实验,类似于建筑中的图纸,再者如果将所有备选仪器都提供出来,一则受实验室条件限制(某些仪器数量不足),二则学生的课桌上也无法摆放那么多的仪器。</p><p>三则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思维的空间和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td></tr><tr><td style="width:206px;"><p>【布置任务】选择其中一种实验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你是否收集满了。</p></td><td style="width:221px;"><p>学生动手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1)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3)验满的方法。</p></td><td style="width:192px;"><p>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p></td></tr></tbody></table> <p>环节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p><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style="width:206px;"><p>教师活动</p></td><td style="width:206px;"><p>学生活动</p></td><td style="width:206px;"><p>设计意图</p></td></tr><tr><td style="width:206px;"><p>【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什么?</p></td><td style="width:206px;"><p>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如下思路:确定反应原理——设计实验装置(包括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进行实验——收集气体——检验气体——验满。</p></td><td style="width:206px;"><p>整体认识气体的实验室制法。</p></td></tr><tr><td style="width:206px;"><p>【课堂练习】</p><p>⑴ 实验室常用固体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SO<sub>2</sub>气体,已知SO<sub>2</sub>是无色有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则实验室制取SO<sub>2</sub>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p><p>⑵ 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则实验室制取甲烷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p><p>(已知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H: 1 C:12 O :16 S: 32 )</p><p></p></td><td style="width:206px;"><p> </p><p> </p><p> </p><p> </p><p>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表达得出结论。</p></td><td style="width:206px;"><p> </p><p> </p><p> </p><p>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p></td></tr><tr><td style="width:206px;"><p>【拓展延伸】用家庭厨房中的物品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p><p>(提示:纯碱是碳酸钠,器具可以考虑用输液器的塑料软管)</p></td><td style="width:206px;"><p>课后完成</p></td><td style="width:206px;"><p>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td></tr></tbody></table> <p>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