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0 22:22:25

湘籍物理学家魏荣爵趣闻轶事

<p>以94岁高龄谢世的著名物理学家魏荣爵(2023),是晚清两江总督魏光焘的孙子,也是魏源后裔中杰出的人才。</p><p>作为毕生从事物理学研究的魏荣爵,一生治学严谨,成果卓著。但走出象牙塔,生活中的魏荣爵还有不少趣闻轶事。</p><p>“令尊吉韵”</p><p>魏荣爵年轻时爱好诗文创作,尤其写得一手好杂文。面对国民党种种腐败现象,他愤懑在心,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写了不少抨击时弊的文章。他对戏剧颇有研究,用笔名“吉韵”在报上发表了大量戏剧评论。那犀利的笔锋,往往一针见血,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位戏曲界的老前辈。有一回,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来南京献艺,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谈到京剧念唱中的尖团字。魏先生看过报道后,写了一篇商榷文章,非常内行地指出马连良谈话中的错误。编辑收到稿件后左右为难,发稿吧,怕让马大师难堪;不发吧,又怕得罪了“吉前辈”。于是,编辑登门拜访吉韵先生,想与“吉老”商量,此稿可否等马先生走了后再发?编辑敲开魏府大门,对开门的年轻人问道:“令尊吉韵先生在家嘛?”青年笑答:“我就是吉韵!”话音刚落,惊得编辑目瞪口呆:没想到鼎鼎有名的吉韵先生,竟然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p><p>“给分六十”</p><p>2023年,魏荣爵在重庆南开中学任教。学生谢邦敏参加了这一年的毕业考试。谢邦敏文科成绩十分优秀,但数理成绩欠佳。当他进入考场,展开物理试卷一看,顿时目瞪口呆,他一道题也答不出,只得交白卷。但交卷前,又心有不甘,便在试卷上填词一首,调寄《鹧鸪天》,词曰:</p><p>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p><p>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p><p>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p><p>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p><p>以教学水平高、教学态度严谨著称的魏荣爵评卷时,居然也在试卷上赋诗一首,诗曰:</p><p>卷虽白卷,词却好词。</p><p>人各有志,给分六十。</p><p>按南开中学的校规,一门主课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如果谢邦敏物理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文凭。魏荣爵破例“给分六十”,使谢邦敏得以毕业,顺利考入西南联大法律系。谢邦敏以后在北大法律系任教,受中共地下党派遣进入北京市旧法院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第一刑庭庭长。</p><p>魏荣爵的“人各有志,给分六十”,不仅造就了一名新中国第一代大律师,也是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p><p>京剧票友</p><p>魏荣爵祖父魏光焘是收复新疆的爱国将领,也是一位行伍诗人。其父亲魏肇文是著名书法家,民国四公子之一。他的叔父曾经办过戏院。哥哥魏荣徵是江西省京剧团的元老,表妹钟宜纯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老师,和李谷一同台饰演了花鼓戏《补锅》中的刘大娘。受这样一个文化家庭的熏陶,魏荣爵酷爱京剧艺术,师从梁喜芳学过武生,经常在不同场合即兴清唱,那富有韵味的唱腔,深受行家赞赏。北京嗓音学会曾特邀他与著名演员同时录音,留下了“捉放”、“卖马”等优美唱段。抗战期间,他积极募捐义演,给自己人生留下光彩的一笔。</p><p>2023年,他在广州疗养时,反串女声教表妹钟宜洁唱《红灯记》里李铁梅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那一板一眼,铿锵而又优柔的声音把已经不年轻的表妹给迷住了。</p><p>闲暇时,他喜欢对着话筒哼上几段京剧,不时说上几句英语。因为这个小爱好,十年浩劫中,有人揭发他的收录机是“发报机”,对着话筒讲英语被说成是和外国特务通情报。于是挖地三尺,抄家搜查,虽然一无所获,但还是将他下放到溧阳农场监督劳动。</p><p>不贪名利</p><p>有位远在美国的学生在致魏荣爵的信中说:“看到这里琳琅满目的东西……真感到您太清贫了。有时您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却一心为国内干事业,忘怀一切,叫我更加钦佩!”</p><p>魏荣爵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却把个人名利看得非常轻。回国后,他一直住在妻子陈其恭的祖屋里。文革时,住房被人家占用。后来虽然退了回来,却和内弟两家人挤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两家共用一间厨房,一个煤气炉,一家先煮饭,另一家后煮饭,十分麻烦。因为房子少了,厕所里也堆满了书籍。</p><p>他日子过得这样清贫,可每次到国外讲学得到的报酬,他都全部捐了出去。有人笑他傻,他说:“我要这么多钱干什么?”他就是这样一个不爱钱财的人。</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湘籍物理学家魏荣爵趣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