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p>《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p><p>一、通假字</p><p>①求之下流,固颠.。通“癫”可译为“疯狂”</p><p>②钯通“耙”耕地的农具。</p><p>二、词类活用</p><p>1.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p><p>2.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p><p>三、古今异义</p><p>(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p><p>(2尔辈不能究物理</p><p>..(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p><p>(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p><p>(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p><p>(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p><p>(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p><p>(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p><p>(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p><p>(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p><p>(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相对。</p><p>四、一词多义</p><p>“之”的用法和意思</p><p>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词,它,这件事</p><p>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p><p>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p><p>4、一老河兵闻之.代词,讲学家的话</p><p>5、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p><p>6、其反激之.力助词,的</p><p>7、至石之.半助词,的</p><p>8、求之.下流,固颠代词,代石兽</p><p>9、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p><p>10、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p><p>“其”的用法和意思</p><p>1、其.反激之力:代词,水</p><p>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p><p>“为”的用法和意思</p><p>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p><p>2、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p><p>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p><p>“于”的用法和意思</p><p>1、山门圮(pǐ于.河介词,在</p><p>2、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p><p>3、湮(yān于.沙上介词,在</p><p>4、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到</p><p>5、必于.石下迎水处介词,在</p><p>6、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p><p>五、特殊句式:</p><p>1、省略句:</p><p>(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p><p>(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p><p>2、倒装句:</p><p>(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p><p>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p><p>五、课文翻译。</p><p>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p><p>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p><p>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他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了坑穴。(石下的水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的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p><p>六、阅读探究:</p><p>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p><p>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先判断其在原地水中,结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断其在河的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结果“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判断其埋没在河沙下(地中,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失败;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结果“果得于数里外”。</p><p>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p><p>寺僧:原先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后来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p><p>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p><p>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p><p>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p><p>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p><p>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p><p>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p><p>5、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p><p>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式“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p><p>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p><p>道理: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p><p>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p><p>7、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p><p>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p><p>(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p><p>(3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p><p>8、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p><p>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p><p>②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p><p>③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