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23:01:53

《桥之美》赏析

<p>下面是由优学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桥之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p><p>作者简介</p><p>吴冠中(2023年~2023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2023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2023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2023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2023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23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p><p>字词释义</p><p>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p><p>口吻(wěn):口气。</p><p>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煞,削弱,损坏。</p><p>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p><p>残月:快落的月亮。</p><p>诗境:指富于诗意的环境。</p><p>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p><p>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p><p>力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及其运用的学科。</p><p>苍茫:空阔辽远。</p><p>驻足:停止脚步。</p><p>极目:用尽目力(远望)。</p><p>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毫、厘,计量的小单位。</p><p>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p><p>前瞻后顾: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p><p>魅力:自然流露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觉。</p><p>编辑本段课文分析</p><p>段落分析</p><p>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p><p>文章共七个自然段。</p><p>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p><p>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p><p>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p><p>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p><p>(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p><p>(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p><p>(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p><p>(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p><p>(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p><p>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p><p>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p><p>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p><p>语言特点</p><p>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p><p>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p><p>“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p><p>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质的小品文,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p><p>写作目的</p><p>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p><p>说明方法</p><p>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p><p>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p><p>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p><p>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p><p>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p><p>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p><p>第一句用了打比方,将长桥比作卧龙,形象的写出了桥的长和古老的特点。</p><p>第二句用了打比方,把看长桥比作读史诗,史诗是历史的象征,将桥比作史诗就体现了桥的古老。</p><p>第三句用了摹状貌,桥的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化静为动,赋予了这片景物动感。</p><p>第四句用了摹状貌,将桥的身段和水波比作乐曲,写出了桥的动感和美感,又用了“形与色”,既写出了色又写了形,使整个描写更富有美感。</p><p>第五句用了打比方,将画家找桥比作孩子们寻找热闹,孩子寻找热闹是本能,而用这个比作画家找桥,更体现出了桥对画家的吸引力的大。</p><p>问题探究</p><p>1、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p><p>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p><p>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p><p>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p><p>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p><p>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p><p>2、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p><p>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桥之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