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23:01:42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赏析

<p>下面是优学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关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赏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p><p>余音绕梁,三日不绝(yú yīn rào liáng,sān rì bù jué)</p><p>解释</p><p>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使人感觉长时间没有停止。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p><p>导读</p><p>音乐可以让人喜,可以让人忧;可以让人手舞足蹈,也可以让人垂涕哀哭。音乐的魅力到底有多大,从本文中可见一斑。</p><p>原文</p><p>《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①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⑪。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⑤以其人弗去⑥。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⑨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⑩老幼喜跃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也。</p><p>注释</p><p>①之:到。</p><p>②匮:缺少。</p><p>③雍门:地名。</p><p>④鬻歌:卖唱。</p><p>⑤左右:指周围的人。</p><p>⑥弗去:没有离开。</p><p>⑦逆旅:旅店。</p><p>⑧曼声:拉长声音。曼,长。</p><p>⑨遽:急速。</p><p>⑩里:古代居住单位,相当于“村”或“镇”。</p><p>⑪假食:换取食物</p><p>12东:向东</p><p>示例</p><p>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的话,我总不懂。”</p><p>用法</p><p>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声音</p><p>译文</p><p>从前韩娥向东去齐国, (路上)缺乏粮食,经过雍门,唱歌来乞讨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未断绝,左右邻舍都认为她还没离开,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她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便用长音悲哭,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伤忧愁,泪眼相对,多日吃不下饭。(人们)赶紧追赶韩娥。韩娥回来,又用长音放声歌唱。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的高兴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记了先前的悲伤。(人们)于是给了她很多的财物,打发她走了。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韩娥 留下的歌唱(技艺)啊.</p><p>辨析</p><p>上述故事,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也有记载。但是有人认为:韩娥当时歌唱演出的地点雍门,不在齐国的国都,而在秦国的国都(今陕西咸阳);并认为韩娥在雍门演唱的事,是在她去齐国之前,不是在到了齐国之后,是因为她要到齐国去,缺乏路费,于是演唱筹款。后来有人还因此给韩娥的姓名添一“秦”字而称为韩秦娥。(元人“燕南芝庵”《论曲》:“古善唱者五人:秦青、薛谭、韩秦娥、沈右之、李存符。”)</p><p>后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p><p>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p><p>造句:听完他的小提琴演奏,让人觉得余音绕梁,意犹未尽。</p><p>编辑本段民乐典故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p><p>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善歌唱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缺少粮食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p><p>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p><p>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p><p>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p><p>〖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p><p>〖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p><p>〖示例〗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梁实秋《听戏》</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