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p>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当然它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它还可以是助词。作判断动词用,是后来才有的东西。例释如下:</p><p>一、作代词和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和thisis</p><p>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p><p>2.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p><p>3.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p><p>4.必死是间。《崤之战》</p><p>5.晋于是始墨。《崤之战》</p><p>6.是何可否之谓也?《柳毅传》</p><p>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p><p>8.是吾剑之从坠。《吕氏春秋?察今》</p><p>9.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治平篇》</p><p>10、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p><p>在以上十个句子中,前面的七个句子中的“是”都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英语的this相当;后三句的“是”是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is。</p><p>二、助词,用来标志宾语前置,不能翻译成“是”,也不能翻译成“这”,应不译。</p><p>1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p><p>12.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p><p>13.鬼神无亲,唯德是依。《左传》</p><p>三、作为判断动词,是后来才有的用法,意义与英语的be动词相当。</p><p>14.巨是凡人。《赤壁之站》</p><p>15.皆是水凿之穴。《雁荡山》</p><p>16.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p><p>17.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p><p>四、作为形容词及在形容词上活用的动词,意义是“正确的”或“以……为正确的”。</p><p>18.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p><p>19.是己而非人。《问说》</p><p>五、名词,意义为“国家大事”,但不能等同于“事”。</p><p>19.定国是之诏既下。《谭嗣同》</p><p>20、共商国是</p><p>总之,古汉语中“是”的用法和意义极其丰富复杂,词性也以代词和形容词及名词为主,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来翻译它。</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