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妙试题举隅
<p>有关专家指出,目前语文教育先进活跃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与老套呆板应试型的考试评价存在很大的矛盾与反差。那么,要尽快解决矛盾,缩小反差,我们就必须在命题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与尝试。现提供相关题例,供大家参鉴与研讨。</p><p>一、生字类</p><p>生字的考查应是低年级的重点内容,而低年级的试题更应该在“趣”上下工夫。要通过新鲜有趣、形象化的题目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视觉,从而唤醒积累,激活记忆。要利用汉字象形(结构)、表意及发音特点,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感悟,并享受做对题目时的兴奋与喜悦。</p><p>例一,猜字谜</p><p>1.左边人,右边人;一个走,一个跟。——( )前</p><p>左边木,右边木;木加木,一片树。——树( )</p><p>2.太阳(“日”字旁、底)</p><p>四合院(“囗”字框)</p><p>西边有太阳——( )</p><p>四合院里长棵树——( )</p><p>例二,写出下面汉字的“姓”和“名”</p><p>吃 春 车——姓(ch)</p><p>正 灯 能——名叫(eng)</p><p>草 菜 从——姓( )</p><p>深 尘 本——名叫( )</p><p>例三,做加法,写汉字</p><p>1.sān+wǔ=(八)</p><p>èr+qī=( ) liù+sì=( )</p><p>2.日+寸=时</p><p>口+十=( )</p><p>走+干=( )</p><p>例四,照样子写字</p><p>例五,看下面的字与什么有关,然后照样子连线</p><p>例六,照样子组词</p><p>(天上) ( )</p><p>(明天) ( )</p><p>(蓝天) ( )</p><p>(天气) ( )</p><p>二、词语类</p><p>词语的考查主要包括理解与运用两个方面。理解应是不同语境中的分析理解,运用应是所设情境中的灵活运用,这样,精心找“点”与巧妙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所举例题中大多是“语感性”的题,因为教学重在培养语感,考试则贵在检视语感,而考试的过程更是语感训练的过程。</p><p>例一,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意思</p><p>选择《西门豹》中“闹”的不同意思填括号。</p><p>①发生 ②折腾 ③害</p><p>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p><p>每闹一次,他们就收几百万钱。( )</p><p>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p><p>例二,照样子填补句子</p><p>隆隆的雷声(响)起来。</p><p>满天的乌云( )下来。</p><p>网上的蜘蛛( )下来。</p><p>清新的空气( )过来。</p><p>对面的女孩( )过来。</p><p>例三,按课文原句选词填空</p><p>掠 闪 织 糊 穿</p><p>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p><p>这凄凉的甜蜜……浓浓地( )在心头。</p><p>一束阳光( )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p><p>云岭上( )过一群归鸟。</p><p>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 )过。</p><p>例四,将“还”“已”这两个词选填到文中的括号里</p><p>我母亲老了,她( )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儿子幼小,他( )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随他的时日( )长,我陪同母亲的时日( )短。</p><p>例五,在每一题的两句话中找出一组近义词画上横线</p><p>1.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p><p>2.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悦起来。珍珠鸟居然快活地啄起我的笔尖来。</p><p>3.部队由东往西缓缓进场。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p><p>例六,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补写句子</p><p>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又……)</p><p>白杨</p><p>蔺相如</p><p>威尼斯的小艇</p><p>例七,照样子根据句意组词填括号</p><p>在括号里填上带“精”的词语。</p><p>王师傅(精于)雕刻艺术,他花费了毕生( ),( )研究制作。他的工艺品构思( ),工艺( ),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p><p>例八,按要求写词语</p><p>“看”有多种方式,亲眼所见叫“目击”,上级察看叫“视察”。</p><p>照样子写出三个以上的词语 。</p><p>三、句子类</p><p>关于句子的考查,传统考题大多显得机械复杂,且要求学生动笔写的内容太多,往往是少慢差费。现在我们提倡:多动脑,少动笔,教师画好龙,让学生来点睛。更多的时候答案只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属于“短平快”做法,而考查与训练的效果却大大增强。</p><p>例一,各用一个词概括下面句子所表达(强调)的意思</p><p>你只能带一样东西。(少)</p><p>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 )</p><p>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p><p>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p><p>大火连烧三天。( )</p><p>总数达三十万人。( )</p><p>例二,通过调整词序或加减字,将下面加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变</p><p>1.“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p><p>“你离开德国这样久, ?”</p><p>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p><p>“变化是有的,但是 。”</p><p>例三,写出下面几段话中四个带有“党员”(党)句子的“言外之意”</p><p>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p><p>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p><p>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p><p>……</p><p>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p><p>例四,根据《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文意,选择加横线的三个词语填括号</p><p>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p><p>1.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p><p>2.她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 )</p><p>3.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p><p>例五,选择标点符号填括号</p><p>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p><p>这段话中,表示解释说明的标点是( ),表示不再列举的标点是( ),用在一组内容相近的句式之间的标点是( )。</p><p>例六,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做题</p><p>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p><p>1.改成表示感叹的句子:</p><p>2.加上关联词语:</p><p>3.解释“难”在哪里:</p><p>4.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难”:</p><p>例七,照样子补写打比方的句子</p><p>例: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p><p>1.街上热闹极了。</p><p>2.公园里美极了。</p><p>四、朗读类</p><p>在书面考试中,学生的朗读技能能不能考查,需不需要考查?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众所周知,考试是某种教学导向。多年来我们一直高喊“坚持以读为本,强化朗读感悟,培养良好语感”,这一理念的落实,十分需要“朗读类”的考试来实施正确导向。诚然,朗读是“口头”活动,用“笔头”来做不甚容易,但只要我们有了导向的意识,办法总是有的。</p><p>例一,朗读下面的句子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答案填序号</p><p>①思念,伤痛;②担心,祈盼;③体谅,安慰;④诚恳,热情</p><p>1.“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怀念母亲》( )</p><p>2.“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穷人》( )</p><p>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月光曲》( )</p><p>4.“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月光曲》( )</p><p>例二,选择朗读下面句子时需要重读的两个词语打“√”</p><p>1.二十多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p><p>①这个、成就 ②年轻人、取得</p><p>③果然、巨大</p><p>2.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p><p>①我们、根本 ②如果、伤害</p><p>③不是、不会</p><p>3.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p><p>①知道、要 ②早、请</p><p>③蔡桓公、他</p><p>例三,根据朗读重音选择句子要表达的意思</p><p>1.真是一株大树。</p><p>①赞叹树长得的确很大。</p><p>②不是朋友说的两株或许多株。</p><p>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p><p>①弹琴的是蟋蟀而不是其他的昆虫。</p><p>②弹琴是在这平台上而不是其他的地方。</p><p>③蟋蟀在平台上弹琴而不是跳舞。</p><p>例四,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下面各句中需要重读的两个词语画上横线</p><p>1.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p><p>2.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p><p>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p><p>五、段落篇章类</p><p>段落篇章类的题侧重于对语段或整篇文章在内容理解和写法特点等方面的整体考查。此类试题更应讲究整合性、拓展性和实践性,同时也更需要敏锐的发现捕捉与巧妙的构想设计,这样才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性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p><p>例一,阅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诗中的词句填空</p><p>剑外忽传收蓟北,</p><p>初闻涕泪满衣裳。</p><p>却看妻子愁何在,</p><p>漫卷诗书喜欲狂。</p><p>白日放歌须纵酒,</p><p>青春作伴好还乡。</p><p>即从巴峡穿巫峡,</p><p>便下襄阳向洛阳。</p><p>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喜欲狂”三字最直接地表达了当时的心情。让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 ”。“ ”和“ ”写出诗人因喜而生的“狂态”;“ ”则是因喜而生的“狂想”。</p><p>例二,阅读《乡下人家》中的一段话,做题</p><p>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p><p>1.文中的“他们”是指 ,“它们”是指 。</p><p>2.文中体现吃饭时自由轻松,无拘无束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自然、和谐的一个词语是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乡下人家风景如画的词语是 。</p><p>3.用一句话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要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p><p>这段话讲的是</p><p>4.这段话反映了乡下人家生活的</p><p>①幸福 ②舒适 ③艰苦</p><p>例三,阅读《詹天佑》中的一段话,做题</p><p>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①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②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③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④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p><p>1.你觉得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的说法是: 。</p><p>2.根据文中①~④句的意思,把下列成语写在相应句子后面的括号里。</p><p>夜以继日 身先士卒</p><p>不耻下问 一丝不苟</p><p>3.这段话已用“‖”分为三层,分别写了詹天佑的所(说)、所( )和所( )。</p><p>六、想象与表达类</p><p>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而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则更多的是想象与联想。我们在这方面的测试可以将想象与表达结合起来,提供某些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话题或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把想到的内容记写下来。</p><p>例一,看到一个字,你会想到什么?照样子写一写</p><p>毛——小鸟身上有彩色的羽毛,小猫身上有柔软的绒毛。</p><p>秋——</p><p>泪——</p><p>例二,写出你联想到的四字词语</p><p>风景——(流连忘返)</p><p>海面——( )</p><p>故事——( )</p><p>例三,展开想象,照样子写出打比方的词语</p><p>雷鸣般的掌声</p><p>般的人群</p><p>般的窃读</p><p>例四,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补写句子</p><p>伯牙所念——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p><p>贝多芬所念——</p><p>遗像前的那群海鸥所念——</p><p>临死前的战象嘎羧所念——</p><p>例五,根据下面的提示写话</p><p>《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只要不断发问,追根求源,就能把“?”拉直变成“!”(解决问题,有所发现)。写一段话介绍你自己或者其他人把“?”拉直变成“!”的小故事。</p><p>例六,读下面的句子,选择其中一个你最有感触的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话</p><p>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学弈》)</p><p>2.“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只有一个地球》)</p><p>3.现在的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怀太多,失去的也太多了!(《大雪之后》)</p><p>4.计算机会越来越“神”。(《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