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22:59:3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赏析

<p>一、全文结构</p><p>全文可分为三部分:</p><p>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什么是“格物”和“致知”。</p><p>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和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p><p>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真正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p><p>二、全文的写法及语言特点</p><p>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p><p>1、扣题开谈,适时立论。</p><p>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p><p>2、思路清晰,说理缜密。</p><p>这篇文章在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过程中,先论述传统儒家对格物致知精神的不科学态度,接着阐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逐层深入,有很强的说服力。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一气呵成。</p><p>3、风格朴实,方法灵活。</p><p>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p><p>⑴</p><p>引经据典。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显示出作者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如,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p><p>⑵</p><p>正反举例。作者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具体见下表:</p><p>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p><p>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p><p>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p><p>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p><p>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p><p>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p><p>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p><p>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p><p>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p><p>这样,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显得说理充分,令人信服。</p><p>⑶</p><p>运用对比。为了证明观点的需要,文章某些地方还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2、3段,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现代学术的基础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赏析